2025-08-17 19:14:34

云溪女塾開課滿月那天,我?guī)е鍌€孤女在院里種下桃樹。

春陽斜照,新翻的泥土泛著濕潤的褐光,指尖觸到松軟的壤,還帶著夜露的涼意。桃枝嫩芽初綻,粉白的花苞藏在褐皮之下,像未啟唇的諾言。風(fēng)過時,鐵馬輕響,檐角銅鈴叮咚,孩子們的笑聲如碎玉灑落青石階。

那桃樹啊,我想,定能見證我們這些小小的夢想。

那時,周文遠(yuǎn)先生帶來了新書,是《女塾蒙學(xué)》。

封面是手繪的桃樹,墨色暈染出枝干的筋骨,還有一首詩:“此樹不因風(fēng)雪折,只為照影向春開。”紙頁輕響,墨香浮動,孩子們圍攏過來,指尖怯怯地?fù)徇^畫上桃瓣,仿佛怕驚醒了沉睡的春天。只有阿蕪,最小的那個,默默地躲在角落里,一遍遍地寫著:“簽到,得銀一兩。”她的小手凍得發(fā)紅,筆尖在紙上劃出沙沙的輕響,像冬夜里不肯停歇的蟲鳴。

我蹲下身,指尖觸到她袖口磨破的邊角,問她,她怯怯地說,想攢夠十兩銀子,給“夫人”買一本書……可是,夫人不在了。

我的心頭一顫,喉間發(fā)緊,像被什么無形的手攥住。

夜里,我翻遍了柳云溪留下的遺物。

燭火搖曳,影子在墻上晃動如鬼魅。樟木箱底積著陳年塵味,指尖觸到一只舊繡鞋——緞面褪成暗紫,金線剝落,卻仍能辨出纏枝蓮紋。我抽出那張泛黃的紙,紙面粗糙如枯葉,邊緣微卷,觸之簌簌作響。上面是稚嫩卻有力的字跡,還有隱隱的血漬,褐紅斑駁,像干涸的秋葉貼在紙上。

寫著:“吾十歲生辰,嫡母令吾跪于祠堂,曰庶女不配過生。吾咬破手指,寫:他日若能救人,定不教其跪于寒地。”落款,歪歪扭扭地,是“云溪”二字。

我哭了。淚落紙上,墨跡微微暈開,像一朵悄然綻放的黑梅。

第二天一早,就去了沈婆子的茅屋。

柴門吱呀作響,灶上陶罐咕嘟冒著熱氣,藥香混著柴煙彌漫在低矮的屋檐下。她接過那張紙,枯瘦的手指摩挲著血字,輕聲說:“她十歲就想著救人了……可沒人給她活路。”聲音如風(fēng)穿竹,沙啞而深遠(yuǎn)。

為了查清真相,趙硯之大人以“工部巡查舊檔”為由,悄悄翻閱了柳家二十年的稅簿。

庫房幽深,塵灰在斜陽中浮游如星。賬冊堆疊如山,紙頁脆黃,翻動時發(fā)出枯葉碎裂的聲響。他指尖停在三筆“香火捐”上,數(shù)額驚人,墨跡濃重如血。

他整理了血書,賬簿,還有沈婆子的證詞,一并交給了陳青,轉(zhuǎn)呈給慕容硯大統(tǒng)領(lǐng)。

那日,大統(tǒng)領(lǐng)正在桃樹園里練劍。

劍風(fēng)破空,呼嘯如松濤,劍尖挑落幾片早凋的桃葉,葉落肩頭,涼意滲入錦袍。陳青遞上卷宗。

大統(tǒng)領(lǐng)翻開,指尖觸到那頁血書時,忽地一頓。他盯著那句“定不教其跪于寒地”,目光凝滯,仿佛被釘在時光的裂隙里。風(fēng)止,鳥鳴忽寂,天地只余紙上一字一痕。

他緩緩跪下,將佩劍插入泥土。劍柄輕顫,嗡鳴未絕,像一聲壓抑的嗚咽。

三更時分,他寫下奏折,附上所有證據(jù)。

燭淚堆疊,墨濃如夜。他提筆時,指尖微抖,卻力透紙背。

懇請廢除柳氏祠堂,將柳家貶至邊關(guān)為軍戶。

將賄賂之金充作女塾擴(kuò)建之用。

奏折的末尾,他寫道:“吾妻柳云溪,生前未享盛名,死后亦不求虛名。然今,貧苦女子難得一書,孤女亦遭嘲諷其志。此非公道,是為枉死。”

第二天,皇帝震怒,準(zhǔn)了奏請。

夜里,大統(tǒng)領(lǐng)獨自騎馬去了女塾。

馬蹄踏過青石巷,清脆如更鼓。他看到我正在教孩子們念那首詩。燭光映窗,童聲瑯瑯,像春風(fēng)拂過桃林。

他沒有進(jìn)去,而是把一袋銀子放在門檻上,上面寫著:“簽到,得銀五兩。”

布袋粗糙,銀粒相撞,發(fā)出細(xì)碎悅耳的叮當(dāng)聲。

他轉(zhuǎn)過身,一滴淚,落在風(fēng)里。

幾天后,即將執(zhí)筆為《大燕賢良錄》中的柳云溪立傳的周文遠(yuǎn)先生,被我和五個孩子攔住。

我們捧著手抄的書,紙頁粗糙,墨跡深淺不一,卻字字分明。說:“先生,我們是來為‘云溪篇’補筆的——她救的人,該由我們來寫。”

周文遠(yuǎn)先生愣住了。

而在遙遠(yuǎn)的大統(tǒng)領(lǐng)府里,深夜,桃樹竟然反季節(jié)地開花了。

一朵桃花,落在她的“簽到”本上,像一聲輕嘆:“吾已見之,春也。”

第14章 她種的桃樹,今年開到了將軍心上

云溪女塾開課滿月那天,我?guī)е鍌€孤女在院里種下桃樹。

春陽斜照,新翻的泥土泛著濕潤的褐光,指尖觸到松軟的壤,還帶著夜露的涼意。桃枝嫩芽初綻,粉白的花苞藏在褐皮之下,像未啟唇的諾言。風(fēng)過時,鐵馬輕響,檐角銅鈴叮咚,孩子們的笑聲如碎玉灑落青石階。

那桃樹啊,我想,定能見證我們這些小小的夢想。

那時,周文遠(yuǎn)先生帶來了新書,是《女塾蒙學(xué)》。

封面是手繪的桃樹,墨色暈染出枝干的筋骨,還有一首詩:“此樹不因風(fēng)雪折,只為照影向春開。”紙頁輕響,墨香浮動,孩子們圍攏過來,指尖怯怯地?fù)徇^畫上桃瓣,仿佛怕驚醒了沉睡的春天。只有阿蕪,最小的那個,默默地躲在角落里,一遍遍地寫著:“簽到,得銀一兩。”她的小手凍得發(fā)紅,筆尖在紙上劃出沙沙的輕響,像冬夜里不肯停歇的蟲鳴。

我蹲下身,指尖觸到她袖口磨破的邊角,問她,她怯怯地說,想攢夠十兩銀子,給“夫人”買一本書……可是,夫人不在了。

我的心頭一顫,喉間發(fā)緊,像被什么無形的手攥住。

夜里,我翻遍了柳云溪留下的遺物。

燭火搖曳,影子在墻上晃動如鬼魅。樟木箱底積著陳年塵味,指尖觸到一只舊繡鞋——緞面褪成暗紫,金線剝落,卻仍能辨出纏枝蓮紋。我抽出那張泛黃的紙,紙面粗糙如枯葉,邊緣微卷,觸之簌簌作響。上面是稚嫩卻有力的字跡,還有隱隱的血漬,褐紅斑駁,像干涸的秋葉貼在紙上。

寫著:“吾十歲生辰,嫡母令吾跪于祠堂,曰庶女不配過生。吾咬破手指,寫:他日若能救人,定不教其跪于寒地。”落款,歪歪扭扭地,是“云溪”二字。

我哭了。淚落紙上,墨跡微微暈開,像一朵悄然綻放的黑梅。

第二天一早,就去了沈婆子的茅屋。

柴門吱呀作響,灶上陶罐咕嘟冒著熱氣,藥香混著柴煙彌漫在低矮的屋檐下。她接過那張紙,枯瘦的手指摩挲著血字,輕聲說:“她十歲就想著救人了……可沒人給她活路。”聲音如風(fēng)穿竹,沙啞而深遠(yuǎn)。

為了查清真相,趙硯之大人以“工部巡查舊檔”為由,悄悄翻閱了柳家二十年的稅簿。

庫房幽深,塵灰在斜陽中浮游如星。賬冊堆疊如山,紙頁脆黃,翻動時發(fā)出枯葉碎裂的聲響。他指尖停在三筆“香火捐”上,數(shù)額驚人,墨跡濃重如血。

他整理了血書,賬簿,還有沈婆子的證詞,一并交給了陳青,轉(zhuǎn)呈給慕容硯大統(tǒng)領(lǐng)。

那日,大統(tǒng)領(lǐng)正在桃樹園里練劍。

劍風(fēng)破空,呼嘯如松濤,劍尖挑落幾片早凋的桃葉,葉落肩頭,涼意滲入錦袍。陳青遞上卷宗。

大統(tǒng)領(lǐng)翻開,指尖觸到那頁血書時,忽地一頓。他盯著那句“定不教其跪于寒地”,目光凝滯,仿佛被釘在時光的裂隙里。風(fēng)止,鳥鳴忽寂,天地只余紙上一字一痕。

他緩緩跪下,將佩劍插入泥土。劍柄輕顫,嗡鳴未絕,像一聲壓抑的嗚咽。

三更時分,他寫下奏折,附上所有證據(jù)。

燭淚堆疊,墨濃如夜。他提筆時,指尖微抖,卻力透紙背。

懇請廢除柳氏祠堂,將柳家貶至邊關(guān)為軍戶。

將賄賂之金充作女塾擴(kuò)建之用。

奏折的末尾,他寫道:“吾妻柳云溪,生前未享盛名,死后亦不求虛名。然今,貧苦女子難得一書,孤女亦遭嘲諷其志。此非公道,是為枉死。”

第二天,皇帝震怒,準(zhǔn)了奏請。

夜里,大統(tǒng)領(lǐng)獨自騎馬去了女塾。

馬蹄踏過青石巷,清脆如更鼓。他看到我正在教孩子們念那首詩。燭光映窗,童聲瑯瑯,像春風(fēng)拂過桃林。

他沒有進(jìn)去,而是把一袋銀子放在門檻上,上面寫著:“簽到,得銀五兩。”

布袋粗糙,銀粒相撞,發(fā)出細(xì)碎悅耳的叮當(dāng)聲。

他轉(zhuǎn)過身,一滴淚,落在風(fēng)里。

幾天后,即將執(zhí)筆為《大燕賢良錄》中的柳云溪立傳的周文遠(yuǎn)先生,被我和五個孩子攔住。

我們捧著手抄的書,紙頁粗糙,墨跡深淺不一,卻字字分明。說:“先生,我們是來為‘云溪篇’補筆的——她救的人,該由我們來寫。”

周文遠(yuǎn)先生愣住了。

而在遙遠(yuǎn)的大統(tǒng)領(lǐng)府里,深夜,桃樹竟然反季節(jié)地開花了。

一朵桃花,落在她的“簽到”本上,像一聲輕嘆:“吾已見之,春也。”

點擊獲取下一章

手機(j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