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13:03:22

教室的百葉窗壞了一根,陽光自然而然地從那道縫里落下來,在他襯衫肩頭的布料上,印出一塊淺淺的金。那件粉色條紋襯衫靠近領口的地方略有些起毛,顏色早已洗得發(fā)白。下擺未束,露在灰色工裝褲外,袖口也沒扣,左邊挽起兩折,右邊松垮垮垂著,像是剛從實驗樓走出來,路上隨手拿了只粉筆,便進了教室。

“我們現(xiàn)在要講波函數(shù)。”程峰說,沒看講義,語氣是一如既往的平淡,卻莫名地不讓人犯困。他拿起一支藍色粉筆,在黑板上寫下Ψ(x,t),字母一路往上傾斜,像他走路一樣,總帶一點偏離主干道的意思。

白非依然坐在她早到十五分鐘搶到的座位上——第二排靠近走道的位置,那是她開學那周試坐了幾次才挑定的。黑板正對,視線不偏,抬頭不必仰脖;又離講臺不遠不近,剛好可以看清老師寫字時手腕輕微的轉(zhuǎn)動,也能聽見他講話時偶爾壓低的氣音。陽光斜進教室,總會落在第一排或貼墻的位置,她的這一格,總在陰影與光線之間,恰好避開。

他講到一半,忽然轉(zhuǎn)過身來,抬手在空中比了一個振幅的起伏:“你們可以想象,波函數(shù)像什么?不是像水波,也不是電磁波——它不是實的,但卻決定了一切實的東西。”

他頓了頓,像是知道這一句學生可能會皺眉,便笑了,右手食指敲了敲自己的太陽穴:“有點像你腦子里想到一個人的概率,不是‘他在’,是‘他也許在’。”臺下的學生哄地笑起來,她低下頭,劃掉紙上寫得不工整的希臘字母。

他在黑板上接著寫下∣Ψ(x,t)∣²,又回頭看教室:“這是概率密度。”手里的筆隨意地晃了一下,白板上留了一點點斜出的痕跡,像他講話時不經(jīng)意拉長的尾音。

他繼續(xù)講:“你們別以為它虛,它實得很。”他說這話時并沒有笑,眉梢卻輕輕挑了一點。

下課鈴響前五分鐘,他講完了Born詮釋:波函數(shù)的模平方,意味著可能性,但不是確定性。也就是說,一個粒子的位置,只在觀測那一刻坍縮出來,其他時間,它只是一種“可能”。

“像生活。”程峰順手合上了講義,補了一句,“你越是想抓住,越是散掉。”

教室里寂靜了一秒,有人笑出了聲。他沒再多說什么,垂眼擦掉白板上最后一排公式。粉塵順著袖口飄落,他的側(cè)臉在黑板投影下顯得很淡,幾乎被燈光抹去的。

白非把筆塞進帆布袋,手還握著那頁寫有∣Ψ(x,t)∣²的紙,紙張邊緣因為反復摩挲卷成一條軟波浪。她沒走,等大部分人都起身了才慢慢站起來。

走出教室時,走廊上是幽深的白光。她沒戴耳機,卻像隔了一層什么膜,聽不清人群的腳步聲。她低頭走著,忽然有種錯覺——自己不是確定地“在”這座樓里,而是以某種概率分布于一段未決的軌道上,每一步都有無數(shù)種可能,只是在別人的觀察里被暫時地“測量”出來。

下午還有實驗課,她不打算回宿舍。穿過教學樓側(cè)門時,她看見程峰站在自動販賣機前,低頭等那罐可樂掉下來。他沒注意到她,松松地倚著機器,嘴角掛著一點沒睡夠的倦意。眼鏡沒戴,頭發(fā)在陽光里亂翹著,一只手在口袋里,另一只搭著背包帶。

他往后仰了仰脖子,喝了一口,從口袋里摸出一支煙,又收了回去。

白非從自動販賣機前走開,沒敢回頭看他。穿過連廊時手機震了一下,是學習部群里跳出來的消息——臨時調(diào)整辯論賽主持人安排。

她本來以為只是時間或臺詞的細改。點開那份文件,她的名字已不在主持那一列。頂替上去的是個新名字,后面還附了括號:文學院推薦,播音特長。沒有多余解釋,沒有通知她本人。也沒有人覺得需要。

她盯著那個名字看了一會兒。這個名字她聽過,課外演講時見過幾次,是那個總穿米白色襯衫和長裙的女生。白非記得有一次她坐在她旁邊,她的臉像是被誰耐心雕過,線條溫和,眉目干凈,茶棕色的波浪卷發(fā)從頸后垂到肩窩。眼睛不大,卻澄澈有神,臉頰始終掛著淡淡的笑意——那種不需練習的從容,天生就讓人安心。手機屏幕亮起時,微信頭像是一張和父母在三亞沙灘上的合照。她穿著一襲波西米亞風的度假長裙,鏡頭略微模糊,拍攝者似乎是遠遠站在海風另一端。但那種松弛與自信,哪怕只是一個背影,也足夠讓人記住。

宿舍空空的,晾衣繩上掛著兩件吊帶衫和一頂寬檐帽,風扇轉(zhuǎn)了半圈,吹得紗簾嘩啦作響。她的室友們出去了——昨天還特地問她要不要一起,說是城東新開的那家購物廣場搞促銷,買滿三百減八十。她說不了,笑著晃了晃手里那份打印好的主持稿:“我明天晚上要練這個,下周正式彩排。”

其實那份主持稿她背得已經(jīng)很熟了。她練過數(shù)十遍,從臺詞停頓到語氣輕重,再到念出名字時應有的節(jié)奏。晚自習結束后,她會躲進宿舍頂樓的自習室,對著空椅子反復演練。她不想出錯,不是因為重要,而是因為這是她少有的、可以被注意到的機會。

她站在鏡子前,把那套藏藍色西裝穿在身上——顏色穩(wěn)重,不扎眼,是她查了資料才選的款式。那天她在商場的鏡前反復比對,才從特價區(qū)拿下這件,用掉了近半個月的生活費。

鏡子立在床尾,瘦窄的金屬邊框。白非站在鏡前,看著那個好像并不屬于這身衣服的自己。

她的臉是那種一眼看上去平靜、再看一眼就忘了的輪廓。方中帶圓,顴骨不高,下頜略闊。嘴角微微下垂,不笑時顯得有些沉靜,嘴唇不薄不厚,鼻梁不高也不塌。五官在臉上分布得恰到好處,卻沒有哪一處能真正留住目光。但她的眼睛極好,是一對圓而安靜的眼。眼珠漆黑,眼白澄凈,在光底下像剛解凍的井水,清得讓人想低頭張望,卻止步于半米之外。她戴著一副玫瑰金邊框的眼鏡,鏡片仿佛一層冷靜的保護膜,把眼神的光藏在背后,只透出三分。其余七分,是被她有意收起的。

那是一種怕驚擾了誰的美。

她把劉海別到耳后,又放下來。手懸在鏡前停了一下,像是遲疑著要不要把眼鏡摘下來看一眼真正的自己,但最終沒有動。她知道這副樣子,是她在人前最不會出錯的模樣。

白非坐了下來,把主持稿合上,電腦屏幕上還停留在那頁公式:∣Ψ(x,t)∣²=probabilitydensity。她突然有些想笑。

可能性是有的,只是她的模平方太低。坍縮的,不只是粒子的位置,還有一個女生為了一場主持練了十幾天臺詞、背下所有嘉賓名單之后,最后默默關掉Word文檔時的自尊。

她忽然意識到,可能性并不只屬于愿意練習的人。

她刪掉了主持臺本,又從回收站徹底清除。手指懸在鼠標上那一秒,像剛剛鏡前那一刻一樣猶豫,但終究是按了下去。

外套脫下來搭在椅背上,她直接抓起陽臺上的運動外套,隨手把頭發(fā)扎了起來。

操場上的燈已經(jīng)亮了,遠遠望過去,像圍城的燈塔,一盞接一盞。她沒空想太多,身體早就先她一步動了起來,像沿一條無摩擦的斜面下滑,沒有掙扎,卻在持續(xù)加速。

第7章 模平方

教室的百葉窗壞了一根,陽光自然而然地從那道縫里落下來,在他襯衫肩頭的布料上,印出一塊淺淺的金。那件粉色條紋襯衫靠近領口的地方略有些起毛,顏色早已洗得發(fā)白。下擺未束,露在灰色工裝褲外,袖口也沒扣,左邊挽起兩折,右邊松垮垮垂著,像是剛從實驗樓走出來,路上隨手拿了只粉筆,便進了教室。

“我們現(xiàn)在要講波函數(shù)。”程峰說,沒看講義,語氣是一如既往的平淡,卻莫名地不讓人犯困。他拿起一支藍色粉筆,在黑板上寫下Ψ(x,t),字母一路往上傾斜,像他走路一樣,總帶一點偏離主干道的意思。

白非依然坐在她早到十五分鐘搶到的座位上——第二排靠近走道的位置,那是她開學那周試坐了幾次才挑定的。黑板正對,視線不偏,抬頭不必仰脖;又離講臺不遠不近,剛好可以看清老師寫字時手腕輕微的轉(zhuǎn)動,也能聽見他講話時偶爾壓低的氣音。陽光斜進教室,總會落在第一排或貼墻的位置,她的這一格,總在陰影與光線之間,恰好避開。

他講到一半,忽然轉(zhuǎn)過身來,抬手在空中比了一個振幅的起伏:“你們可以想象,波函數(shù)像什么?不是像水波,也不是電磁波——它不是實的,但卻決定了一切實的東西。”

他頓了頓,像是知道這一句學生可能會皺眉,便笑了,右手食指敲了敲自己的太陽穴:“有點像你腦子里想到一個人的概率,不是‘他在’,是‘他也許在’。”臺下的學生哄地笑起來,她低下頭,劃掉紙上寫得不工整的希臘字母。

他在黑板上接著寫下∣Ψ(x,t)∣²,又回頭看教室:“這是概率密度。”手里的筆隨意地晃了一下,白板上留了一點點斜出的痕跡,像他講話時不經(jīng)意拉長的尾音。

他繼續(xù)講:“你們別以為它虛,它實得很。”他說這話時并沒有笑,眉梢卻輕輕挑了一點。

下課鈴響前五分鐘,他講完了Born詮釋:波函數(shù)的模平方,意味著可能性,但不是確定性。也就是說,一個粒子的位置,只在觀測那一刻坍縮出來,其他時間,它只是一種“可能”。

“像生活。”程峰順手合上了講義,補了一句,“你越是想抓住,越是散掉。”

教室里寂靜了一秒,有人笑出了聲。他沒再多說什么,垂眼擦掉白板上最后一排公式。粉塵順著袖口飄落,他的側(cè)臉在黑板投影下顯得很淡,幾乎被燈光抹去的。

白非把筆塞進帆布袋,手還握著那頁寫有∣Ψ(x,t)∣²的紙,紙張邊緣因為反復摩挲卷成一條軟波浪。她沒走,等大部分人都起身了才慢慢站起來。

走出教室時,走廊上是幽深的白光。她沒戴耳機,卻像隔了一層什么膜,聽不清人群的腳步聲。她低頭走著,忽然有種錯覺——自己不是確定地“在”這座樓里,而是以某種概率分布于一段未決的軌道上,每一步都有無數(shù)種可能,只是在別人的觀察里被暫時地“測量”出來。

下午還有實驗課,她不打算回宿舍。穿過教學樓側(cè)門時,她看見程峰站在自動販賣機前,低頭等那罐可樂掉下來。他沒注意到她,松松地倚著機器,嘴角掛著一點沒睡夠的倦意。眼鏡沒戴,頭發(fā)在陽光里亂翹著,一只手在口袋里,另一只搭著背包帶。

他往后仰了仰脖子,喝了一口,從口袋里摸出一支煙,又收了回去。

白非從自動販賣機前走開,沒敢回頭看他。穿過連廊時手機震了一下,是學習部群里跳出來的消息——臨時調(diào)整辯論賽主持人安排。

她本來以為只是時間或臺詞的細改。點開那份文件,她的名字已不在主持那一列。頂替上去的是個新名字,后面還附了括號:文學院推薦,播音特長。沒有多余解釋,沒有通知她本人。也沒有人覺得需要。

她盯著那個名字看了一會兒。這個名字她聽過,課外演講時見過幾次,是那個總穿米白色襯衫和長裙的女生。白非記得有一次她坐在她旁邊,她的臉像是被誰耐心雕過,線條溫和,眉目干凈,茶棕色的波浪卷發(fā)從頸后垂到肩窩。眼睛不大,卻澄澈有神,臉頰始終掛著淡淡的笑意——那種不需練習的從容,天生就讓人安心。手機屏幕亮起時,微信頭像是一張和父母在三亞沙灘上的合照。她穿著一襲波西米亞風的度假長裙,鏡頭略微模糊,拍攝者似乎是遠遠站在海風另一端。但那種松弛與自信,哪怕只是一個背影,也足夠讓人記住。

宿舍空空的,晾衣繩上掛著兩件吊帶衫和一頂寬檐帽,風扇轉(zhuǎn)了半圈,吹得紗簾嘩啦作響。她的室友們出去了——昨天還特地問她要不要一起,說是城東新開的那家購物廣場搞促銷,買滿三百減八十。她說不了,笑著晃了晃手里那份打印好的主持稿:“我明天晚上要練這個,下周正式彩排。”

其實那份主持稿她背得已經(jīng)很熟了。她練過數(shù)十遍,從臺詞停頓到語氣輕重,再到念出名字時應有的節(jié)奏。晚自習結束后,她會躲進宿舍頂樓的自習室,對著空椅子反復演練。她不想出錯,不是因為重要,而是因為這是她少有的、可以被注意到的機會。

她站在鏡子前,把那套藏藍色西裝穿在身上——顏色穩(wěn)重,不扎眼,是她查了資料才選的款式。那天她在商場的鏡前反復比對,才從特價區(qū)拿下這件,用掉了近半個月的生活費。

鏡子立在床尾,瘦窄的金屬邊框。白非站在鏡前,看著那個好像并不屬于這身衣服的自己。

她的臉是那種一眼看上去平靜、再看一眼就忘了的輪廓。方中帶圓,顴骨不高,下頜略闊。嘴角微微下垂,不笑時顯得有些沉靜,嘴唇不薄不厚,鼻梁不高也不塌。五官在臉上分布得恰到好處,卻沒有哪一處能真正留住目光。但她的眼睛極好,是一對圓而安靜的眼。眼珠漆黑,眼白澄凈,在光底下像剛解凍的井水,清得讓人想低頭張望,卻止步于半米之外。她戴著一副玫瑰金邊框的眼鏡,鏡片仿佛一層冷靜的保護膜,把眼神的光藏在背后,只透出三分。其余七分,是被她有意收起的。

那是一種怕驚擾了誰的美。

她把劉海別到耳后,又放下來。手懸在鏡前停了一下,像是遲疑著要不要把眼鏡摘下來看一眼真正的自己,但最終沒有動。她知道這副樣子,是她在人前最不會出錯的模樣。

白非坐了下來,把主持稿合上,電腦屏幕上還停留在那頁公式:∣Ψ(x,t)∣²=probabilitydensity。她突然有些想笑。

可能性是有的,只是她的模平方太低。坍縮的,不只是粒子的位置,還有一個女生為了一場主持練了十幾天臺詞、背下所有嘉賓名單之后,最后默默關掉Word文檔時的自尊。

她忽然意識到,可能性并不只屬于愿意練習的人。

她刪掉了主持臺本,又從回收站徹底清除。手指懸在鼠標上那一秒,像剛剛鏡前那一刻一樣猶豫,但終究是按了下去。

外套脫下來搭在椅背上,她直接抓起陽臺上的運動外套,隨手把頭發(fā)扎了起來。

操場上的燈已經(jīng)亮了,遠遠望過去,像圍城的燈塔,一盞接一盞。她沒空想太多,身體早就先她一步動了起來,像沿一條無摩擦的斜面下滑,沒有掙扎,卻在持續(xù)加速。

點擊獲取下一章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