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9 20:31:14

一、時代背景:西漢盛世背后的隱憂

劉驁出生于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彼時西漢在漢宣帝的治理下,正處于“昭宣中興”的繁榮時期。政治上,宣帝通過整頓吏治、加強皇權(quán),使得朝廷綱紀嚴明,官員奉公守法;經(jīng)濟上,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促進了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商業(yè)也日益繁榮;軍事上,成功擊敗匈奴,設立西域都護府,鞏固了邊疆的穩(wěn)定,拓展了國家的版圖;文化上,儒家思想得到進一步尊崇,學術(shù)氛圍濃厚。

二、生平事跡

(一)幼年受寵,立為太子

劉驁自幼深得祖父漢宣帝喜愛,常伴其左右。宣帝為他取名“驁”,字“太孫”,寓意其如駿馬般有著非凡的潛力。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宣帝駕崩,父親劉奭即位,即漢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四月,年僅五歲的劉驁被立為太子。

早年的劉驁好讀經(jīng)書,文辭出眾,性格寬博謹慎。他居住在桂宮時,元帝有時急詔,他因不敢橫越皇帝專用的馳道,寧愿繞路而行,以致遲到。元帝得知緣由后,對他的行為十分贊賞,特下令他以后可以橫越馳道。這一細節(jié),不僅展現(xiàn)了劉驁對皇室規(guī)矩的尊重,也體現(xiàn)了他謹慎的性格特點。

(二)太子位險,終得繼位

隨著年齡的增長,劉驁逐漸沉湎于酒樂,其母王皇后也不得寵。建昭初年,元帝身體抱恙,不理政事,轉(zhuǎn)而專注于音樂。此時,寵妃傅昭儀的兒子定陶王劉康因精通音律,深得元帝喜愛,元帝甚至認為劉驁無能,有意要立劉康為太子。在這關(guān)鍵時刻,駙馬都尉史丹進言,強調(diào)真正的才藝應像劉驁這樣敏而好學、溫故知新之人,元帝聽后笑而不語,暫時擱置了改立太子的想法。

建昭四年(公元前35年),中山哀王劉竟去世。劉竟與劉驁一同游學長大,情誼深厚。太子劉驁前往吊喪時,因哀傷過度而未能表現(xiàn)出應有的禮節(jié),元帝見狀,認為劉驁不仁慈,再次萌生出改立太子的念頭,并將責怪之意告知史丹。史丹脫帽向元帝謝罪,表示是自己囑托劉驁不要哭泣,以免引起元帝感傷,元帝這才消氣。

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臥病在床,傅昭儀及其兒子定陶王劉康常在榻前侍奉,而皇后王政君和太子劉驁卻難得一見。元帝病重期間,思維不清,多次拿景帝時立膠東王舊事詢問尚書,暗示要廢長立幼。王皇后、太子劉驁和太子長舅平侯王鳳無計可施,關(guān)鍵時刻,史丹以親臣侍奉探病的機會,伏在元帝床前為太子陳情,聲淚俱下地表達了對太子的支持和對西漢江山社稷的擔憂。元帝被史丹的忠心所感動,最終放棄了改立太子的想法,臨死前囑托史丹好好輔佐劉驁。同年五月,漢元帝劉奭駕崩;六月,劉驁繼承皇位,即漢成帝,其母王政君被尊為皇太后,次年改年號為建始。

(三)初登皇位,制衡各方勢力

劉驁即位之初,展現(xiàn)出了一定的政治智慧和決斷力。他深知西漢朝廷中,外戚和宦官勢力盤根錯節(jié),對皇權(quán)構(gòu)成了嚴重威脅。于是,他決定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制衡各方勢力,以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

首先,他將矛頭指向了權(quán)勢滔天的宦官石顯。漢元帝時期,中書謁者仆射石顯專權(quán)亂政,結(jié)黨營私,為非作歹。劉驁采取明升暗降的策略,調(diào)石顯為長信宮中太仆,使其失去了實際權(quán)力。石顯失權(quán)后不久,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張譚等人趁機上疏檢舉石顯及其黨羽的罪惡,石顯被免官返回家鄉(xiāng),在途中憂憤而死,其黨羽也紛紛被廢黜。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劉驁進一步罷黜中書宦官,恢復士人掌管尚書,沉重打擊了宦官勢力。

宦官勢力被削弱后,外戚勢力開始崛起。太后王政君的七個兄弟都被封侯,長兄王鳳更是官位高至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王氏一族權(quán)傾朝野。為了制衡王氏外戚,劉驁利用外戚和朝臣抑制另一派外戚。王鳳首先排擠了馮昭儀的弟弟馮野王,又迫使許皇后之父許嘉辭官。此時,能與王鳳相抗衡的只剩下王商。王商的父親王武是漢宣帝的舅舅,堂兄王接曾任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鳳與史丹合謀,派人秘密調(diào)查王商,又教唆頻陽人耿定上疏誣陷王商。劉驁起初認為此事難以查證,但在王鳳的堅持下,最終免去了王商的丞相職務。王商被免相僅三日,就悲憤而死,其子弟親戚有在宮中任職的,一律被趕出長安城。至此,王鳳專制朝政,太后王氏一族勢力逐漸壯大,為王莽篡漢創(chuàng)造了條件。

(四)荒淫縱恣,沉溺享樂

劉驁生性好酒色,稱帝后更是變本加厲。鴻嘉年間,他結(jié)識了少年殊麗、性開敏的張放,對其寵愛有加,任命張放為侍中中郎將、督察平樂駐軍,設置幕府儀仗等同將軍。張放與劉驁同臥起,還常一起微服出行,北到甘泉,南到長楊、五柞,在長安城中斗雞跑馬,肆意享樂。丞相薛宣、御史大夫翟方進彈劾張放驕縱奢侈、行為輕薄,劉驁迫于壓力,只得將張放降職。但沒過幾個月,他又將張放召回隨侍宮中。太后王政君對此極為不滿,多次迫使劉驁將張放離京外放,劉驁雖迫于太后和大臣的壓力,屢次將張放遣走,但每次都泣涕相送,還時常“璽書勞問不絕”,千里傳遞書信,以解思念之情。

除了寵幸張放,劉驁還對女色極為癡迷。他與許皇后感情甚篤,專寵許皇后多年,許皇后生下一兒一女,卻都不幸早夭。后來,許皇后因年老色衰逐漸失寵。班婕妤美而不艷,知書達禮,深得劉驁喜愛,她生下一子,數(shù)月后也夭折。班婕妤還將侍女李平進獻給劉驁,李平得寵后被賜姓“衛(wèi)”,封為衛(wèi)婕妤。

一次,劉驁微服私行,在陽阿公主家遇到了歌舞伎趙飛燕。趙飛燕容貌絕美,舞姿輕盈,劉驁對她一見鐘情,將其帶回宮中。不久后,趙飛燕又將自己的妹妹趙合德引薦給劉驁。趙合德肌膚勝雪,嫵媚動人,劉驁對她的寵愛更甚于趙飛燕。為了討好趙氏姐妹,劉驁不惜耗費巨資為她們修建宮殿,賜予無數(shù)珍寶。他專門為趙合德修建了昭陽殿,昭陽殿中庭彤朱,殿上髹漆,臺階皆用白玉砌成,墻壁上鑲嵌著黃金釭,還裝飾著藍田璧、明珠、翠羽等,極盡奢華之能事。

趙飛燕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誣陷許皇后的姐姐平安侯夫人許謁用巫蠱詛咒后宮有身孕的王美人。劉驁信以為真,下令將許謁等人處死,許皇后也被廢黜,遷居昭臺宮。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許皇后被賜藥自殺。此后,劉驁有意立趙飛燕為后,太后王政君以其身份低微為由阻攔。太后外甥淳于長從中斡旋,劉驁封趙飛燕父親為成陽侯。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劉驁終于立趙飛燕為皇后,晉趙合德為昭儀,賜昭陽殿給趙合德居住。

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專寵多年,卻始終未能生育。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她們對宮中其他有身孕的妃嬪和宮女痛下殺手。宮中女官曹偉能懷有劉驁子嗣,生產(chǎn)后,趙合德命中黃門田客毒死曹姬,帶走嬰兒不知所蹤。妃嬪徐美人懷孕后,劉驁派御醫(yī)探視,并送三顆名貴藥丸保胎。孩子生下后,趙合德大鬧一場,脅迫劉驁親手掐死自己的兒子。當時民間流傳著一首童謠:“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深刻反映了趙氏姐妹的殘忍和百姓對她們的痛恨。

(五)政治改革,成效甚微

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在大臣何武的建議下,劉驁進行了官制改革,實行三公平行的政治體制,史稱“綏和改制”。他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將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由銀印青綬升級為金印紫綬,二者與丞相權(quán)力平行,合稱“三公”。同年十二月,罷部刺史改為州牧。這次改革旨在分散相權(quán),加強皇權(quán),提高行政效率,但由于改革觸動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改革最終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加劇了朝廷內(nèi)部的權(quán)力斗爭。

(六)天災人禍,民不聊生

劉驁統(tǒng)治時期,西漢社會面臨著嚴重的經(jīng)濟問題和社會矛盾。土地兼并現(xiàn)象愈發(fā)嚴重,大量農(nóng)民失去土地,淪為流民,生活困苦不堪。與此同時,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如地震、水災、旱災、蝗災等,給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造成了巨大損失。面對這些天災人禍,劉驁雖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減免賦稅、開倉賑災等,但由于官僚體系腐敗,這些措施往往無法真正落實到百姓身上,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潁川鐵官徒申屠圣等一百八十人因不堪忍受壓迫,發(fā)動起義。他們攻打官府,釋放囚犯,奪取武器,給西漢統(tǒng)治以沉重打擊。此后,全國各地又相繼爆發(fā)了多起農(nóng)民起義,如廣漢鄭躬起義、尉氏樊并起義等,這些起義雖然最終都被鎮(zhèn)壓,但卻充分暴露了西漢社會的深刻矛盾和統(tǒng)治危機。

(七)中風而亡,西漢衰亡

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二月,劉驁在未央宮突然中風。他平日身體并無疾病,此次中風十分蹊蹺。三月丙戌日(4月17日),劉驁暴死于未央宮,終年四十五歲。關(guān)于他的死因,歷史上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認為他是因縱欲過度,死在了趙合德的懷抱中。劉驁死后,太后王政君治問其起居發(fā)病狀況,趙合德畏懼自殺。

劉驁死后,謚號“孝成皇帝”,葬于延陵(今陜西咸陽市東)。他在位期間,雖然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進行了一些改革和嘗試,但由于他荒淫無道,怠于政事,導致外戚勢力膨脹,社會矛盾激化,西漢王朝在他的統(tǒng)治下迅速走向衰落。他去世后,侄子劉欣繼位,即漢哀帝,西漢王朝繼續(xù)在衰落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最終走向了滅亡。

三、歷史影響

(一)政治格局的改變

劉驁在位期間,雖然試圖通過一系列措施來制衡外戚和宦官勢力,鞏固皇權(quán),但最終卻未能成功。他對王氏外戚的過度依賴和縱容,使得王氏一族權(quán)傾朝野,為后來王莽篡漢奠定了基礎。他的統(tǒng)治導致了西漢政治格局的重大改變,皇權(quán)逐漸衰落,外戚勢力崛起,政治腐敗加劇,朝廷內(nèi)部斗爭激烈,國家政治陷入了混亂之中。

(二)經(jīng)濟發(fā)展的停滯

劉驁統(tǒng)治時期,土地兼并現(xiàn)象嚴重,大量農(nóng)民失去土地,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受到嚴重影響。同時,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加上政府應對不力,使得西漢的經(jīng)濟發(fā)展陷入了停滯。雖然他提拔了農(nóng)學家汜勝之任議郎,管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汜勝之也寫成了農(nóng)學著作《汜勝之書》,但這并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西漢的經(jīng)濟問題。經(jīng)濟的衰退導致了國家財政收入減少,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矛盾激化,為西漢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三)文化的發(fā)展與局限

在文化方面,劉驁對學術(shù)發(fā)展給予了一定支持。這一時期,我國首部農(nóng)業(yè)科學著作《汜勝之書》和首部官方目錄學書籍《七略》誕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然而,由于他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使得文化發(fā)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他對文化的支持更多的是出于個人興趣,而非從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因此未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發(fā)展氛圍,文化的影響力也相對有限。

第12章 漢成帝劉驁:西漢盛世余暉下的逐夢者與末路君王

一、時代背景:西漢盛世背后的隱憂

劉驁出生于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彼時西漢在漢宣帝的治理下,正處于“昭宣中興”的繁榮時期。政治上,宣帝通過整頓吏治、加強皇權(quán),使得朝廷綱紀嚴明,官員奉公守法;經(jīng)濟上,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促進了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商業(yè)也日益繁榮;軍事上,成功擊敗匈奴,設立西域都護府,鞏固了邊疆的穩(wěn)定,拓展了國家的版圖;文化上,儒家思想得到進一步尊崇,學術(shù)氛圍濃厚。

二、生平事跡

(一)幼年受寵,立為太子

劉驁自幼深得祖父漢宣帝喜愛,常伴其左右。宣帝為他取名“驁”,字“太孫”,寓意其如駿馬般有著非凡的潛力。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宣帝駕崩,父親劉奭即位,即漢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四月,年僅五歲的劉驁被立為太子。

早年的劉驁好讀經(jīng)書,文辭出眾,性格寬博謹慎。他居住在桂宮時,元帝有時急詔,他因不敢橫越皇帝專用的馳道,寧愿繞路而行,以致遲到。元帝得知緣由后,對他的行為十分贊賞,特下令他以后可以橫越馳道。這一細節(jié),不僅展現(xiàn)了劉驁對皇室規(guī)矩的尊重,也體現(xiàn)了他謹慎的性格特點。

(二)太子位險,終得繼位

隨著年齡的增長,劉驁逐漸沉湎于酒樂,其母王皇后也不得寵。建昭初年,元帝身體抱恙,不理政事,轉(zhuǎn)而專注于音樂。此時,寵妃傅昭儀的兒子定陶王劉康因精通音律,深得元帝喜愛,元帝甚至認為劉驁無能,有意要立劉康為太子。在這關(guān)鍵時刻,駙馬都尉史丹進言,強調(diào)真正的才藝應像劉驁這樣敏而好學、溫故知新之人,元帝聽后笑而不語,暫時擱置了改立太子的想法。

建昭四年(公元前35年),中山哀王劉竟去世。劉竟與劉驁一同游學長大,情誼深厚。太子劉驁前往吊喪時,因哀傷過度而未能表現(xiàn)出應有的禮節(jié),元帝見狀,認為劉驁不仁慈,再次萌生出改立太子的念頭,并將責怪之意告知史丹。史丹脫帽向元帝謝罪,表示是自己囑托劉驁不要哭泣,以免引起元帝感傷,元帝這才消氣。

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臥病在床,傅昭儀及其兒子定陶王劉康常在榻前侍奉,而皇后王政君和太子劉驁卻難得一見。元帝病重期間,思維不清,多次拿景帝時立膠東王舊事詢問尚書,暗示要廢長立幼。王皇后、太子劉驁和太子長舅平侯王鳳無計可施,關(guān)鍵時刻,史丹以親臣侍奉探病的機會,伏在元帝床前為太子陳情,聲淚俱下地表達了對太子的支持和對西漢江山社稷的擔憂。元帝被史丹的忠心所感動,最終放棄了改立太子的想法,臨死前囑托史丹好好輔佐劉驁。同年五月,漢元帝劉奭駕崩;六月,劉驁繼承皇位,即漢成帝,其母王政君被尊為皇太后,次年改年號為建始。

(三)初登皇位,制衡各方勢力

劉驁即位之初,展現(xiàn)出了一定的政治智慧和決斷力。他深知西漢朝廷中,外戚和宦官勢力盤根錯節(jié),對皇權(quán)構(gòu)成了嚴重威脅。于是,他決定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制衡各方勢力,以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

首先,他將矛頭指向了權(quán)勢滔天的宦官石顯。漢元帝時期,中書謁者仆射石顯專權(quán)亂政,結(jié)黨營私,為非作歹。劉驁采取明升暗降的策略,調(diào)石顯為長信宮中太仆,使其失去了實際權(quán)力。石顯失權(quán)后不久,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張譚等人趁機上疏檢舉石顯及其黨羽的罪惡,石顯被免官返回家鄉(xiāng),在途中憂憤而死,其黨羽也紛紛被廢黜。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劉驁進一步罷黜中書宦官,恢復士人掌管尚書,沉重打擊了宦官勢力。

宦官勢力被削弱后,外戚勢力開始崛起。太后王政君的七個兄弟都被封侯,長兄王鳳更是官位高至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王氏一族權(quán)傾朝野。為了制衡王氏外戚,劉驁利用外戚和朝臣抑制另一派外戚。王鳳首先排擠了馮昭儀的弟弟馮野王,又迫使許皇后之父許嘉辭官。此時,能與王鳳相抗衡的只剩下王商。王商的父親王武是漢宣帝的舅舅,堂兄王接曾任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鳳與史丹合謀,派人秘密調(diào)查王商,又教唆頻陽人耿定上疏誣陷王商。劉驁起初認為此事難以查證,但在王鳳的堅持下,最終免去了王商的丞相職務。王商被免相僅三日,就悲憤而死,其子弟親戚有在宮中任職的,一律被趕出長安城。至此,王鳳專制朝政,太后王氏一族勢力逐漸壯大,為王莽篡漢創(chuàng)造了條件。

(四)荒淫縱恣,沉溺享樂

劉驁生性好酒色,稱帝后更是變本加厲。鴻嘉年間,他結(jié)識了少年殊麗、性開敏的張放,對其寵愛有加,任命張放為侍中中郎將、督察平樂駐軍,設置幕府儀仗等同將軍。張放與劉驁同臥起,還常一起微服出行,北到甘泉,南到長楊、五柞,在長安城中斗雞跑馬,肆意享樂。丞相薛宣、御史大夫翟方進彈劾張放驕縱奢侈、行為輕薄,劉驁迫于壓力,只得將張放降職。但沒過幾個月,他又將張放召回隨侍宮中。太后王政君對此極為不滿,多次迫使劉驁將張放離京外放,劉驁雖迫于太后和大臣的壓力,屢次將張放遣走,但每次都泣涕相送,還時常“璽書勞問不絕”,千里傳遞書信,以解思念之情。

除了寵幸張放,劉驁還對女色極為癡迷。他與許皇后感情甚篤,專寵許皇后多年,許皇后生下一兒一女,卻都不幸早夭。后來,許皇后因年老色衰逐漸失寵。班婕妤美而不艷,知書達禮,深得劉驁喜愛,她生下一子,數(shù)月后也夭折。班婕妤還將侍女李平進獻給劉驁,李平得寵后被賜姓“衛(wèi)”,封為衛(wèi)婕妤。

一次,劉驁微服私行,在陽阿公主家遇到了歌舞伎趙飛燕。趙飛燕容貌絕美,舞姿輕盈,劉驁對她一見鐘情,將其帶回宮中。不久后,趙飛燕又將自己的妹妹趙合德引薦給劉驁。趙合德肌膚勝雪,嫵媚動人,劉驁對她的寵愛更甚于趙飛燕。為了討好趙氏姐妹,劉驁不惜耗費巨資為她們修建宮殿,賜予無數(shù)珍寶。他專門為趙合德修建了昭陽殿,昭陽殿中庭彤朱,殿上髹漆,臺階皆用白玉砌成,墻壁上鑲嵌著黃金釭,還裝飾著藍田璧、明珠、翠羽等,極盡奢華之能事。

趙飛燕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誣陷許皇后的姐姐平安侯夫人許謁用巫蠱詛咒后宮有身孕的王美人。劉驁信以為真,下令將許謁等人處死,許皇后也被廢黜,遷居昭臺宮。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許皇后被賜藥自殺。此后,劉驁有意立趙飛燕為后,太后王政君以其身份低微為由阻攔。太后外甥淳于長從中斡旋,劉驁封趙飛燕父親為成陽侯。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劉驁終于立趙飛燕為皇后,晉趙合德為昭儀,賜昭陽殿給趙合德居住。

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專寵多年,卻始終未能生育。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她們對宮中其他有身孕的妃嬪和宮女痛下殺手。宮中女官曹偉能懷有劉驁子嗣,生產(chǎn)后,趙合德命中黃門田客毒死曹姬,帶走嬰兒不知所蹤。妃嬪徐美人懷孕后,劉驁派御醫(yī)探視,并送三顆名貴藥丸保胎。孩子生下后,趙合德大鬧一場,脅迫劉驁親手掐死自己的兒子。當時民間流傳著一首童謠:“燕飛來,啄皇孫?;蕦O死,燕啄矢。”深刻反映了趙氏姐妹的殘忍和百姓對她們的痛恨。

(五)政治改革,成效甚微

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在大臣何武的建議下,劉驁進行了官制改革,實行三公平行的政治體制,史稱“綏和改制”。他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將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由銀印青綬升級為金印紫綬,二者與丞相權(quán)力平行,合稱“三公”。同年十二月,罷部刺史改為州牧。這次改革旨在分散相權(quán),加強皇權(quán),提高行政效率,但由于改革觸動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改革最終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加劇了朝廷內(nèi)部的權(quán)力斗爭。

(六)天災人禍,民不聊生

劉驁統(tǒng)治時期,西漢社會面臨著嚴重的經(jīng)濟問題和社會矛盾。土地兼并現(xiàn)象愈發(fā)嚴重,大量農(nóng)民失去土地,淪為流民,生活困苦不堪。與此同時,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如地震、水災、旱災、蝗災等,給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造成了巨大損失。面對這些天災人禍,劉驁雖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減免賦稅、開倉賑災等,但由于官僚體系腐敗,這些措施往往無法真正落實到百姓身上,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潁川鐵官徒申屠圣等一百八十人因不堪忍受壓迫,發(fā)動起義。他們攻打官府,釋放囚犯,奪取武器,給西漢統(tǒng)治以沉重打擊。此后,全國各地又相繼爆發(fā)了多起農(nóng)民起義,如廣漢鄭躬起義、尉氏樊并起義等,這些起義雖然最終都被鎮(zhèn)壓,但卻充分暴露了西漢社會的深刻矛盾和統(tǒng)治危機。

(七)中風而亡,西漢衰亡

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二月,劉驁在未央宮突然中風。他平日身體并無疾病,此次中風十分蹊蹺。三月丙戌日(4月17日),劉驁暴死于未央宮,終年四十五歲。關(guān)于他的死因,歷史上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認為他是因縱欲過度,死在了趙合德的懷抱中。劉驁死后,太后王政君治問其起居發(fā)病狀況,趙合德畏懼自殺。

劉驁死后,謚號“孝成皇帝”,葬于延陵(今陜西咸陽市東)。他在位期間,雖然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進行了一些改革和嘗試,但由于他荒淫無道,怠于政事,導致外戚勢力膨脹,社會矛盾激化,西漢王朝在他的統(tǒng)治下迅速走向衰落。他去世后,侄子劉欣繼位,即漢哀帝,西漢王朝繼續(xù)在衰落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最終走向了滅亡。

三、歷史影響

(一)政治格局的改變

劉驁在位期間,雖然試圖通過一系列措施來制衡外戚和宦官勢力,鞏固皇權(quán),但最終卻未能成功。他對王氏外戚的過度依賴和縱容,使得王氏一族權(quán)傾朝野,為后來王莽篡漢奠定了基礎。他的統(tǒng)治導致了西漢政治格局的重大改變,皇權(quán)逐漸衰落,外戚勢力崛起,政治腐敗加劇,朝廷內(nèi)部斗爭激烈,國家政治陷入了混亂之中。

(二)經(jīng)濟發(fā)展的停滯

劉驁統(tǒng)治時期,土地兼并現(xiàn)象嚴重,大量農(nóng)民失去土地,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受到嚴重影響。同時,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加上政府應對不力,使得西漢的經(jīng)濟發(fā)展陷入了停滯。雖然他提拔了農(nóng)學家汜勝之任議郎,管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汜勝之也寫成了農(nóng)學著作《汜勝之書》,但這并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西漢的經(jīng)濟問題。經(jīng)濟的衰退導致了國家財政收入減少,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矛盾激化,為西漢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三)文化的發(fā)展與局限

在文化方面,劉驁對學術(shù)發(fā)展給予了一定支持。這一時期,我國首部農(nóng)業(yè)科學著作《汜勝之書》和首部官方目錄學書籍《七略》誕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然而,由于他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使得文化發(fā)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他對文化的支持更多的是出于個人興趣,而非從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因此未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發(fā)展氛圍,文化的影響力也相對有限。

點擊獲取下一章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