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見其下接著寫到:“吾已卜的此卦,貴人定當可悟,若是卦像有誤,自當?shù)却芯壢?,若沒有也沒關系,待得吾于江湖武林之中創(chuàng)下門派自當來此收回寶物,在武林中傳揚廣大。您于鏡中所看劍法實為我百年所創(chuàng)。
吾于百年前于無忘山峰頂偶遇一金翅大鵬正與一巨蟒相斗,那大鵬翻身騰挪,尖喙長伸,不住攻擊那巨蟒,卻見那巨蟒攤地不動,偶有被攻方才扭動軀體,我初以為那巨蟒乃是懼怕大鵬,但如此這般一斗便是一天一夜,那大鵬輾轉騰挪,費了很多精力,看起來稍顯狼狽,再看那蛇依然癱軟于地,雙眼一眨不眨的盯著大鵬,卻是精力充沛,到的午時,那大鵬見奈何不了此蛇便展翅飛走,而那蛇兀自不動,待的大鵬飛的夠遠才慢慢游走,看到這里心中不僅遐想無限。”
看到這里,天賜心中想到:原來這劍法是從動物搏斗之中領悟的,果然是不出世之奇才,我且繼續(xù)看下去。想到這里便又看起來。“大凡天下武功,具為至剛至強,無堅不破,唯快不破,講究先下手為強,然今日所見,心中對武學之認識卻又大大改觀,實則天下最高深著乃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吾雖未能有此境界,但心中所吾卻也差之不遠。
所謂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此乃吾所吾之精髓,大合陰陽相生相刻之理,以靜制動,以慢打快,借力打力,剛柔并濟。
讀到這里,天賜將劍法與其對照,果然如此,以靜制動確實是精妙功法。想到此處又忍不住繼續(xù)看了起來。
“吾有此所悟,便在那無忘峰上參禪冥想起來,這般一想便是三個月,終于讓我創(chuàng)出了太極劍和太極拳,貴人已經習得這太極劍,實則太極拳與太極劍相同,只重其意不重其招,意到氣到,氣隨意走,只需忘記所有招式便練成了這套太極拳了,實則與世間武功大相悖意,但卻可克敵制勝,置之死地而后生,乃是武學之最高境界矣。
創(chuàng)出此等武學功法心中得意萬分,只希望能夠流傳后世,然身負血海深仇,如何能夠安心傳功,只希望貴人能夠幫我達此心愿。此下乃是太極拳只精要,望貴人可以珍之重之。”
第一段到這里便結束了,天賜念及其與自己經歷一般,一股悲涼感不禁涌上心頭,“我也與你一般身負血海深仇,如何能擔此大任啊!”想到這里,便想到了深愛的無雙,眼淚不自禁的滑落下來,“若是我能報的此仇,定將太極拳發(fā)揚光大。”當下便三跪九叩,行那拜師大禮,心中已經將張三豐當成自己的師傅。
行禮完畢,便開始看起第二段文字,張三豐說此乃太極拳之精要,實則乃是一首詩經: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
此乃太極十三式之口訣,其精要處實則太極也,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qū)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
每見數(shù)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學者不可不詳辨焉!忘你好生參悟,此石碑后有一機括,推動后石碑上會生出一面鏡子,鏡中乃是太極拳只基礎招式,以及吾對陣法只領悟,望你好好揣摩,于第三閣樓之寶物有利,所留僅此,望你珍之重之,謝哉謝哉!寫到此處其當時心情之激動可見一斑。
碑上所刻到此方才結束,天賜吸氣凝神,默默地將太極拳之精要記下,然后走到石碑之后,找到機括,伸手將其打開,只見石碑中心慢慢向外溢出水銀,剛出來便向四邊鋪張,不一時,整個石碑便被包裹的嚴嚴實實。
過得片刻只見水銀之中現(xiàn)出一龜型鶴背,須髯如戟,身著一件百衲衣,雙手抬起,平伸胸前,雙腿分開,抱元守一,同事那水銀鏡中傳出一老翁之聲音,雖然聲音蒼老,但中氣十足,只聽他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xù)處。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后,有左則有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