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7 20:13:00

農村的夜晚漆黑一片,沒有燈光,只有點點的星光,能隱約辨出周圍物體的輪廓。

但是村莊邊上的田地里,卻是另一番景象。收割機周身被綁上手電筒,是王箏挨家挨戶借來的能蓄電、燈光穿透力強的那種。

收割機隆隆的作業(yè),秸稈一排一排的倒下去,谷粒從另一端嘩嘩的流出來。

王箏把合作社的成員戶中的男性勞動力分編成了三組,每組六個人,作業(yè)五小時,然后輪班,爭取在后天雨水到來之前,把所有的地都收完。

賈美玲在家里翻箱倒柜的找了半天,才勉強翻出了六件厚衣服,其中楊老爺子一件,楊文天兩件,賈美玲的一件還是當初為了懷孕準備買大了一號的。這五件都是他們能穿出去的還算得體的衣服,穿著干活著實讓賈美玲有點心疼。

不過為了搶收,賈美玲也豁出去了。還差了一件,賈美玲實在沒辦法,找了楊文天平時在家里干活穿的大衣,雖然破舊,但是去年收起來之前洗得很干凈,也不算太丟人。

前半夜還好,后半夜第二組換班的時候,氣溫已經非常低了。北方的深秋,凌晨的氣溫通常直逼零度。賈美玲的厚衣服非常貼心,大家對她的印象有了些改觀。

以前因為家里窮,再加上楊文天的腿,還有楊丹的撫養(yǎng)問題,賈美玲遭受了不少人話里話外的“關心”,因此脾氣暴躁,一點就著。

但是最近一年,給工程隊做飯,幫王箏一起走訪貧困戶做各種調查,讓賈美玲和大家又了更進一步的接觸,大家對賈美玲的印象也改觀了不少。

經過晝夜的努力,合作社終于在雨水到來的那天凌晨,完成了所有稻谷的收割。

甚至,干勁十足的這些人,還幫村里沒有參加合作社的人把莊稼都收了。

秋雨淅淅瀝瀝,氣溫一降再降。

收完了地里的莊稼,大家也都沒閑著,開始去棗樹林摘棗。

王箏特意花了一天的時候去市里的大棗市場調研。大棗是他們市的特產,每年到了大棗收獲的季節(jié),大棗市場就會熱鬧起來。賣大棗的商販大筐小筐的擺放在路兩側,紅色的大棗清脆誘人。

每隔幾個攤販就有一個快遞的攤位,放眼望去,不同快遞商家的商標花花綠綠一片,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王箏找了收購大棗的商人,開著卡車到了村頭的棗樹林。

各家各戶已經把自家樹上的棗摘完了,有的用大盆裝,有的用米面袋子裝,都小心的把這些收獲從山上抗了下來,放在路邊等著收大棗的車過來稱重量。

大車一到,棗販子打開車斗的一邊護欄,從上面拖下來一個大稱,招呼各家排好隊過來,稱完重立刻給錢。

王箏挨家看過去,大棗成色都不錯,水靈靈的,因為品種不一樣,大小形狀也不太相同。按照市場上的售價,又大又甜的肯定是最貴的。但是大家都把樹上所有棗放到了一起,這樣賣肯定是吃虧的。

王箏嘆了口氣,心想明年可不這樣賣了,一定都分裝好了,也不賣給二道販子,直接賣到市場上去。

“二箏,嘗嘗我家這個棗咋樣。”賈美玲給王箏抓了一把又大又圓的棗子。

王箏只撿了一顆,放在嘴邊咬了一口,“嗯,這個真甜。”

賈美玲指了指地上用紙殼箱裝的滿滿一箱大棗,“這應該有個二十多斤,我想給領養(yǎng)棗樹的人送去。”

“不用,嫂子,你這個棗我覺得最少能賣個七八塊錢一斤,你把這個賣了吧。”王箏看了看賈美玲特意挑出來的這些棗,應該是樹上最好的棗了。

“這是我的心意,要不是有領養(yǎng)棗樹那些錢,今年都沒錢賣農藥,棗樹都要被蟲子吃沒了,更別提結棗了。”賈美玲攏了攏耳邊被樹枝刮散的頭發(fā),“這就是沒包裝,紙盒還是我在廠里翻出來的,好歹棗還挺甜的,你幫我?guī)Щ厝グ伞?rdquo;

周圍有幾個人聽到賈美玲的話,頓時也附和道:“對啊,是應該給領養(yǎng)棗樹的那些人一些大棗,不然人家不是白費了一番心思,到最后啥也沒得著。等我一會兒,我也從我家的棗里挑出點來,這剛從樹上摘下來的,新鮮。”

大家七嘴八舌都要把最好的棗挑出來,棗販子不干了。“你們這樣,那我這棗還怎么賣?我回去還要篩選的,你們這樣不行,這價錢得降降。”

“我們挑的不多,而且我們大棗質量這么好,大個的這么多,挑出來點也沒啥影響。”

“就是啊,你看看我這個,沒幾個小的,小的都在樹上呢,我都沒摘!”

“小的也甜啊,你看我這品種,是鈴鐺棗,小的也可甜了!”

大家七嘴八舌的吵著,王箏擺了擺手,“大家別吵了,這樣吧,咱們就每戶挑出十斤來,我去棗市買點箱子回來,裝箱封好了,給領養(yǎng)棗樹的黨員送去。”

“我們每戶都是上百斤的,挑出十斤來,不影響平均個頭,你看價錢就按定好的來吧,我們這棗很甜,肯定能賣個好價。”王箏又和棗販子商量。

棗販子勉強應了。

這些大棗一車沒裝下,又裝了第二車、第三車。每家每戶當場就拿了錢,各個笑逐顏開的回家。

“這路修好了就是好,以前都沒車肯進來,咱們的棗不好往外運,用農機車拉出去,都磕碰出疤不好保存,賣不上好價。這還是第一次賣這么貴呢!”

“還有我家地,第一次收入這么多糧食,每年掉在地里的谷穗太多了,想想真是浪費。”

“今年也比每年賣得貴,外面那些糧販子把價壓得死死的,這回咱們自己有廠子,他想收咱還不賣了呢!”

一個沒參加合作社的人后悔道:“早知道能建廠,我也參加你們了,現錢,還不愁賣。”

“我之前聽王箏說,本來是打算明年建廠的,今年多虧了楊家女婿,這廠子說建就建成了。”

賈美玲一聽這話頓時腰板挺直了不少,“我當時就覺得這廠子要是讓外人來建,還不如讓我家三妹夫來,別人哪靠得住啊。”

大家今年都有不少收入入賬,都高興,圍著賈美玲寒暄。

“我聽說廠子以后還要擴大規(guī)模的,到時候是不是要招工人,讓你家三妹夫給我家那個留個位置,我家那個干活可利索了,能干。”

“我也能干,現在合作社了,種地收地都不累,有我家男的干地里活就行,我閑著沒事,去廠里干活正合適。”

賈美玲第一次享受被人包圍的感覺,心里美滋滋,“這個我說的也不算,還得問我三妹夫。哎不和你們聊了,回家做飯去,晚上去跳舞啊。”

“去啊,那個新舞步我學會了,晚上一起跳那個新的吧。”

“我也回家做飯去了,晚上見。”

眾人嘻嘻哈哈的散了。賈美玲走到大門口,正好楊丹放學回來。

“二嬸,我們期中考試成績下來了,成績單要家長簽字。”楊丹攥著書包帶,帶著期待和忐忑的看著賈美玲。

賈美玲掃了一眼她繃緊的小臉,“考的不好?來給我看看,我給你簽字。”

楊丹愣了下,把書包從背上脫下來,翻出里面的一沓試卷,遞給賈美玲。

賈美玲平時并不關心楊丹的學習,只知道這孩子每天寫作業(yè)挺認真,那個下來扶貧的王箏的的同事給了她不少書,楊丹都仔仔細細的看。

看剛才楊丹的表情,賈美玲以為楊丹考得不好,便做好了看到可憐分數的準備。結果一低頭,一個鮮紅的102分闖進視線。

賈美玲一愣,翻到第二張,113分。第三張108分、第四張89分、第五張93分……

賈美玲不敢置信的反復看了幾遍,確認道:“語文102,數學113,英語108,物理89……”

楊丹緊張的看著賈美玲,“語文數學英語120分滿分,其他的100分滿分,我物理學的不好,還沒到90分。”

賈美玲驚道:“考這么高?你考第幾?。?rdquo;

“第一。”

“班級第一?”

“年紀第一。”

楊丹今年上了初中,要去鎮(zhèn)里,也是全鎮(zhèn)唯一一所初中,這個年紀第一,可就是全鎮(zhèn)第一。

賈美玲稀罕的捧著手里的卷子,“我從來沒看過這么高分的卷子,來來,進屋我給你簽字,簽哪?”

楊丹跟著賈美玲進了屋,掏出筆指了指試卷的右上角,“簽這里就行。”

賈美玲上一次拿筆都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了。她握著筆僵硬的寫上自己的名字,又欣喜的看了看試卷的內容,察覺到自己的字比楊丹的字丑了有多,有點不自在。

不過她還是很高興,“考了這么高分,我們丹子真是出息了。”

楊丹從沒聽過賈美玲的夸獎,臉上也不禁露出笑容,“二嬸,每張都得簽。”

“好好。”賈美玲翻到第二張,一筆一劃認真的簽名。

不過她再怎么認真,字跡也不可能寫漂亮了。

“二嬸這字太難看了,不會給你丟臉吧?”賈美玲看了看自己的名字,難為情的說。

“不會。”楊丹笑道:“你比二叔簽的好看多了。”

以前楊丹的試卷都是楊文天給簽字,其實楊文天的字和賈美玲的字半斤八兩,楊丹這么說完全就是嘴甜。

賈美玲把試卷還給楊丹,“我們丹子真是有出息,二嬸明天去買點肉,給你包餃子吃。”

楊丹開心的回自己房間寫作業(yè)去了。

第19章 改善

農村的夜晚漆黑一片,沒有燈光,只有點點的星光,能隱約辨出周圍物體的輪廓。

但是村莊邊上的田地里,卻是另一番景象。收割機周身被綁上手電筒,是王箏挨家挨戶借來的能蓄電、燈光穿透力強的那種。

收割機隆隆的作業(yè),秸稈一排一排的倒下去,谷粒從另一端嘩嘩的流出來。

王箏把合作社的成員戶中的男性勞動力分編成了三組,每組六個人,作業(yè)五小時,然后輪班,爭取在后天雨水到來之前,把所有的地都收完。

賈美玲在家里翻箱倒柜的找了半天,才勉強翻出了六件厚衣服,其中楊老爺子一件,楊文天兩件,賈美玲的一件還是當初為了懷孕準備買大了一號的。這五件都是他們能穿出去的還算得體的衣服,穿著干活著實讓賈美玲有點心疼。

不過為了搶收,賈美玲也豁出去了。還差了一件,賈美玲實在沒辦法,找了楊文天平時在家里干活穿的大衣,雖然破舊,但是去年收起來之前洗得很干凈,也不算太丟人。

前半夜還好,后半夜第二組換班的時候,氣溫已經非常低了。北方的深秋,凌晨的氣溫通常直逼零度。賈美玲的厚衣服非常貼心,大家對她的印象有了些改觀。

以前因為家里窮,再加上楊文天的腿,還有楊丹的撫養(yǎng)問題,賈美玲遭受了不少人話里話外的“關心”,因此脾氣暴躁,一點就著。

但是最近一年,給工程隊做飯,幫王箏一起走訪貧困戶做各種調查,讓賈美玲和大家又了更進一步的接觸,大家對賈美玲的印象也改觀了不少。

經過晝夜的努力,合作社終于在雨水到來的那天凌晨,完成了所有稻谷的收割。

甚至,干勁十足的這些人,還幫村里沒有參加合作社的人把莊稼都收了。

秋雨淅淅瀝瀝,氣溫一降再降。

收完了地里的莊稼,大家也都沒閑著,開始去棗樹林摘棗。

王箏特意花了一天的時候去市里的大棗市場調研。大棗是他們市的特產,每年到了大棗收獲的季節(jié),大棗市場就會熱鬧起來。賣大棗的商販大筐小筐的擺放在路兩側,紅色的大棗清脆誘人。

每隔幾個攤販就有一個快遞的攤位,放眼望去,不同快遞商家的商標花花綠綠一片,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王箏找了收購大棗的商人,開著卡車到了村頭的棗樹林。

各家各戶已經把自家樹上的棗摘完了,有的用大盆裝,有的用米面袋子裝,都小心的把這些收獲從山上抗了下來,放在路邊等著收大棗的車過來稱重量。

大車一到,棗販子打開車斗的一邊護欄,從上面拖下來一個大稱,招呼各家排好隊過來,稱完重立刻給錢。

王箏挨家看過去,大棗成色都不錯,水靈靈的,因為品種不一樣,大小形狀也不太相同。按照市場上的售價,又大又甜的肯定是最貴的。但是大家都把樹上所有棗放到了一起,這樣賣肯定是吃虧的。

王箏嘆了口氣,心想明年可不這樣賣了,一定都分裝好了,也不賣給二道販子,直接賣到市場上去。

“二箏,嘗嘗我家這個棗咋樣。”賈美玲給王箏抓了一把又大又圓的棗子。

王箏只撿了一顆,放在嘴邊咬了一口,“嗯,這個真甜。”

賈美玲指了指地上用紙殼箱裝的滿滿一箱大棗,“這應該有個二十多斤,我想給領養(yǎng)棗樹的人送去。”

“不用,嫂子,你這個棗我覺得最少能賣個七八塊錢一斤,你把這個賣了吧。”王箏看了看賈美玲特意挑出來的這些棗,應該是樹上最好的棗了。

“這是我的心意,要不是有領養(yǎng)棗樹那些錢,今年都沒錢賣農藥,棗樹都要被蟲子吃沒了,更別提結棗了。”賈美玲攏了攏耳邊被樹枝刮散的頭發(fā),“這就是沒包裝,紙盒還是我在廠里翻出來的,好歹棗還挺甜的,你幫我?guī)Щ厝グ伞?rdquo;

周圍有幾個人聽到賈美玲的話,頓時也附和道:“對啊,是應該給領養(yǎng)棗樹的那些人一些大棗,不然人家不是白費了一番心思,到最后啥也沒得著。等我一會兒,我也從我家的棗里挑出點來,這剛從樹上摘下來的,新鮮。”

大家七嘴八舌都要把最好的棗挑出來,棗販子不干了。“你們這樣,那我這棗還怎么賣?我回去還要篩選的,你們這樣不行,這價錢得降降。”

“我們挑的不多,而且我們大棗質量這么好,大個的這么多,挑出來點也沒啥影響。”

“就是啊,你看看我這個,沒幾個小的,小的都在樹上呢,我都沒摘!”

“小的也甜啊,你看我這品種,是鈴鐺棗,小的也可甜了!”

大家七嘴八舌的吵著,王箏擺了擺手,“大家別吵了,這樣吧,咱們就每戶挑出十斤來,我去棗市買點箱子回來,裝箱封好了,給領養(yǎng)棗樹的黨員送去。”

“我們每戶都是上百斤的,挑出十斤來,不影響平均個頭,你看價錢就按定好的來吧,我們這棗很甜,肯定能賣個好價。”王箏又和棗販子商量。

棗販子勉強應了。

這些大棗一車沒裝下,又裝了第二車、第三車。每家每戶當場就拿了錢,各個笑逐顏開的回家。

“這路修好了就是好,以前都沒車肯進來,咱們的棗不好往外運,用農機車拉出去,都磕碰出疤不好保存,賣不上好價。這還是第一次賣這么貴呢!”

“還有我家地,第一次收入這么多糧食,每年掉在地里的谷穗太多了,想想真是浪費。”

“今年也比每年賣得貴,外面那些糧販子把價壓得死死的,這回咱們自己有廠子,他想收咱還不賣了呢!”

一個沒參加合作社的人后悔道:“早知道能建廠,我也參加你們了,現錢,還不愁賣。”

“我之前聽王箏說,本來是打算明年建廠的,今年多虧了楊家女婿,這廠子說建就建成了。”

賈美玲一聽這話頓時腰板挺直了不少,“我當時就覺得這廠子要是讓外人來建,還不如讓我家三妹夫來,別人哪靠得住啊。”

大家今年都有不少收入入賬,都高興,圍著賈美玲寒暄。

“我聽說廠子以后還要擴大規(guī)模的,到時候是不是要招工人,讓你家三妹夫給我家那個留個位置,我家那個干活可利索了,能干。”

“我也能干,現在合作社了,種地收地都不累,有我家男的干地里活就行,我閑著沒事,去廠里干活正合適。”

賈美玲第一次享受被人包圍的感覺,心里美滋滋,“這個我說的也不算,還得問我三妹夫。哎不和你們聊了,回家做飯去,晚上去跳舞啊。”

“去啊,那個新舞步我學會了,晚上一起跳那個新的吧。”

“我也回家做飯去了,晚上見。”

眾人嘻嘻哈哈的散了。賈美玲走到大門口,正好楊丹放學回來。

“二嬸,我們期中考試成績下來了,成績單要家長簽字。”楊丹攥著書包帶,帶著期待和忐忑的看著賈美玲。

賈美玲掃了一眼她繃緊的小臉,“考的不好?來給我看看,我給你簽字。”

楊丹愣了下,把書包從背上脫下來,翻出里面的一沓試卷,遞給賈美玲。

賈美玲平時并不關心楊丹的學習,只知道這孩子每天寫作業(yè)挺認真,那個下來扶貧的王箏的的同事給了她不少書,楊丹都仔仔細細的看。

看剛才楊丹的表情,賈美玲以為楊丹考得不好,便做好了看到可憐分數的準備。結果一低頭,一個鮮紅的102分闖進視線。

賈美玲一愣,翻到第二張,113分。第三張108分、第四張89分、第五張93分……

賈美玲不敢置信的反復看了幾遍,確認道:“語文102,數學113,英語108,物理89……”

楊丹緊張的看著賈美玲,“語文數學英語120分滿分,其他的100分滿分,我物理學的不好,還沒到90分。”

賈美玲驚道:“考這么高?你考第幾啊?”

“第一。”

“班級第一?”

“年紀第一。”

楊丹今年上了初中,要去鎮(zhèn)里,也是全鎮(zhèn)唯一一所初中,這個年紀第一,可就是全鎮(zhèn)第一。

賈美玲稀罕的捧著手里的卷子,“我從來沒看過這么高分的卷子,來來,進屋我給你簽字,簽哪?”

楊丹跟著賈美玲進了屋,掏出筆指了指試卷的右上角,“簽這里就行。”

賈美玲上一次拿筆都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了。她握著筆僵硬的寫上自己的名字,又欣喜的看了看試卷的內容,察覺到自己的字比楊丹的字丑了有多,有點不自在。

不過她還是很高興,“考了這么高分,我們丹子真是出息了。”

楊丹從沒聽過賈美玲的夸獎,臉上也不禁露出笑容,“二嬸,每張都得簽。”

“好好。”賈美玲翻到第二張,一筆一劃認真的簽名。

不過她再怎么認真,字跡也不可能寫漂亮了。

“二嬸這字太難看了,不會給你丟臉吧?”賈美玲看了看自己的名字,難為情的說。

“不會。”楊丹笑道:“你比二叔簽的好看多了。”

以前楊丹的試卷都是楊文天給簽字,其實楊文天的字和賈美玲的字半斤八兩,楊丹這么說完全就是嘴甜。

賈美玲把試卷還給楊丹,“我們丹子真是有出息,二嬸明天去買點肉,給你包餃子吃。”

楊丹開心的回自己房間寫作業(yè)去了。

點擊獲取下一章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