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美爾流傳的史詩《恩美卡與阿拉塔之王》中寫道烏魯克國王恩美卡就是創(chuàng)造楔形文字的人。該書成文于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2112年—公元前2004年)。目前為止,西方學者都憑這段詩歌認定恩美卡就是創(chuàng)造楔形文字的人。但詩歌中沒有明確說明或暗示在恩美卡國王之前是否有文字,只是強調“國王把文字寫在泥板上”,且“這樣的事情從未遇見”,況且也有不合邏輯之處:國王恩美卡將自己創(chuàng)造的文字寫在泥板上,讓信使拿給阿拉塔王看,面對新創(chuàng)造的文字,阿拉塔王居然能看明白,這顯然不合邏輯。因此只能說恩美卡國王創(chuàng)造楔形文字是傳說。
《伊楠娜與基恩》這是部神話,說的是烏魯克的保護神伊南娜(Inanna),前往其父親智慧之神基恩的住處埃利都(Eridu)騙取“文化財產(me)”,并回烏魯克慶功的事。文中有一句歷史記載不詳,原文開頭與結尾都有殘缺,成文年代有爭議,且現實中在埃利都并沒有發(fā)現早期文字。其他傳說:在古希臘祭司貝洛索斯的《巴比倫尼亞志》(Babyloniaka)中,歐涅斯(Oannes)在早上從海里出來教授巴比倫人書寫、耕作、建筑等,夜晚又回到海里。在亞述的傳說中的馬都克之子納布(Nabu)教化愚民,包括書寫。
傳統(tǒng)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楔形文字起源于美索不達米亞特殊的漁獵生活方式。這是較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種百科全書大都持這一觀點。也有學者持不同見解,認為楔形文字的起源與古代蘇美爾地區(qū)發(fā)達的社會組織有密切關系,前蘇聯科學院編的《世界通史》就持這一觀點。該書在論述楔形文字的發(fā)明時寫道:“兩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創(chuàng)造。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蘇美爾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較有條理的通訊,于是,這種文字的胚胎遂變成真正的文字。”
上述兩種觀點長期并存,相持不下。然而,20世紀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學家卻提出了一個爆炸性的觀點,認為楔形文字起源于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號超新星的爆發(fā),從而引起世界學術界對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輪爭論。這一觀點起源于一個蘇美爾學專家的假設。蘇美爾學專家喬治·米查諾斯基在對楔形文字的研究中發(fā)現了一個現象,即在較早的泥版文書記載中大量出現對同一顆星的記錄,因此他提出了蘇美爾文明的起源與這顆星有關的假設。
1980年,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學家里查德·斯特塞經過精確計算,論證了這一假設的合理性。他認為,米查諾斯基所說的這顆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發(fā)的船帆座×號超新星,這是人類歷史上能記憶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這顆星在今天只能勉強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與太陽同輝,夜晚與月亮并懸,在兩河的水面上拉開了一條長長的光帶??梢韵胂螅@種神秘的自然現象給早期人類帶來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他們對這顆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話和宗教,關于這顆星的圖畫就演變成了最初的文字。專家們果然發(fā)現,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兩個字是“星”和“神”,而這兩個字驚人地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