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些威風凜凜的大炮即將屬于祖國,指戰(zhàn)員們高興得不得了。
●“赫魯曉夫,你的金表在哪里?”在回宿舍的路上,一個戰(zhàn)士興奮地對著夜空大喊。
●炮彈飛過海面,擊中了靶船。威力巨大的炮彈頃刻間就把靶船炸得四分五裂,灰飛煙滅。
● 裝備發(fā)展接收旅順蘇軍裝備
1954年10月12日,中蘇聯(lián)合發(fā)表了《關于中蘇會談公報》和中蘇《聯(lián)合公報》,這兩份公報規(guī)定:
蘇聯(lián)軍隊從旅順口海軍基地撤走并將設備移交給中國,應于1955年5月31日前完成。
為順利接收旅順,中央軍委從全軍調集部隊開往旅順,接收基地設施和裝備。
從2月上旬到3月中旬,北到牡丹江,南到榆林港,從東海前線到內地武昌,從江西革命老根據(jù)地到首都北京,一萬多人的部隊日夜兼程,似共和國血管中奔騰的鮮血一樣,齊聚旅順口。
接收岸防的部隊興奮地得知,這次接收的蘇軍岸防裝備有180毫米、130毫米、100毫米口徑的岸炮和85毫米、37毫米口徑的高射炮170多門,其中還有一門裝在火車上的鐵道炮。
看到這些威風凜凜的大炮即將屬于祖國,指戰(zhàn)員們高興得不得了。
在這些裝備和物資中,有些是蘇聯(lián)有償轉讓的。有償轉讓就要對物資進行鑒定。
3月中旬開始,中蘇海軍各級主管干部依據(jù)“三等六級”的評定標準,開始協(xié)商鑒定各種裝備和物資。
為了國家利益,在鑒定開始前,旅順基地接收委員會海軍分會主任委員,海軍參謀長周希漢悄悄對大家說:“這東西要爭。凡涉及錢的問題,要爭,但要適可而止,注意團結。”
蘇聯(lián)方面當然也會“斤斤計較”,分毫不讓。所以,中蘇兩國軍人常常為物資等級吵得臉紅脖子粗。
這天,已經出任旅順岸防兵部參謀長的石長賀與蘇方人員評估岸炮裝備。
蘇方人員把炮的等級往高了說:“最低也得二等。”
“最高也就三等。”石長賀毫不退讓。
“什么根據(jù)?”蘇方緊追不舍。
“看年頭呀!”石長賀拿出事實說話,“這些炮有的還是二戰(zhàn)的東西呢!”
蘇方人員“寸土不讓“,連彈藥箱也要評估。
石長賀說:“哪有賣火柴不帶火柴盒的?”
“哪有買啤酒不退瓶的?不退瓶子,就得給瓶子錢。”
在另一個地方,高炮接收委員會副主任周景瑞也在為國家的利益跟蘇方比賽心計。
“這門炮、這輛雷達車,都是三等。”蘇軍喬爾內中校說。
周景瑞繞著火炮和雷達看了看,說:“這東西破得不能用了,還等級?……我看沒有級。”
“不,三級。”喬爾內堅持說。
“還要等級,那我們不要。”
周景瑞就一條:永遠比蘇方評估的低一等,理由也只有一個,“折舊”。
中蘇兩國軍人為了各自祖國的利益一分一毫地協(xié)商著,爭論著。雖然不免有時候拍桌子、瞪眼睛,但事后依然是親熱的同志。
這次接收,旅順基地共有償接收蘇軍裝備價值2?7億盧布,其中180毫米岸炮4門,130毫米岸炮42門,100毫米岸炮8門,85毫米高射炮96門,37毫米高射炮26門。
4月15日,中蘇兩國海軍在旅順基地“水兵俱樂部”舉行了隆重的交接簽字儀式。
兩國海軍官兵代表肅立兩旁,樂隊奏中蘇兩國國歌,兩國海軍代表致詞。接著,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代表羅華生、蘇聯(lián)海軍代表阿?普?庫德梁夫切夫在《遼東半島協(xié)議地區(qū)海軍防務交接證書》上簽字。
《交接證書》規(guī)定:蘇聯(lián)海軍已將遼東半島協(xié)議地區(qū)之海軍防務,移交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并自1955年4月15日24時0分起,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旅順基地首長負責該區(qū)沿岸之防務。
至此,接收旅順蘇軍裝備工作圓滿結束,中國海軍岸防炮兵的武庫里又增添了許多殺敵利器。部隊裝備最大岸炮
1955年4月15日,按照中蘇兩國發(fā)表的公報,人民海軍旅順岸防部隊從蘇軍手中接收了4門180毫米口徑的岸防炮。
這種口徑巨大的岸炮,原來是巡洋艦上的副炮。像高樓一樣的大炮有三層,第一層是火炮,第二層是運送炮彈的機械,第三層是彈藥庫。
炮彈分穿甲彈和半穿甲彈兩種。一發(fā)穿甲彈僅彈頭就重達100公斤,瘦小的人根本抱不動。發(fā)射時,需要兩個藥包的推力。
如果用于攻擊大型軍艦,則使用穿甲彈,炮彈直接打穿艦體后爆炸;如果用于攻擊小型艦艇,則只需使用半穿甲彈,一炮就能把敵艦打穿。
這樣的大炮在蘇軍裝備中也算是“老大”了,堪稱世界上最大口徑的海岸炮。
在接收旅順裝備期間,擔負陣地防務的蘇軍進行了一次180毫米炮實彈射擊表演。前去觀看的人很多,蘇聯(lián)領導人赫魯曉夫和布爾加寧也到場觀看。
蘇軍指揮員揮動手中的紅旗,命令發(fā)射。
“轟!”人們感覺好像被誰重重地推了一下。雖然按照提示,人人都捂住了耳朵,張開了嘴巴,但巨響之后,人們的耳朵還是像要被撕裂了一樣疼。
炮彈飛過海面,擊中了靶船。威力巨大的炮彈頃刻間就把靶船炸得四分五裂,灰飛煙滅。
熱烈的掌聲中,布爾加寧當場發(fā)布嘉獎令,蘇軍炮兵連長從上尉提升為少校。赫魯曉夫興奮地摘下手上的金表,戴在了炮兵少校的手上。
中國岸炮兵開了眼,但心中也不服氣。要是我們打,多少金表也不夠送的。
實彈射擊表演結束后,進行了180毫米炮交接儀式。
陣地上紅旗招展,莊嚴肅穆。中蘇兩國士兵分列兩旁,兩國連隊的領導站在中間致辭,然后在協(xié)議書上簽字。
180毫米炮從此成為中國海軍岸防炮中的轎子。
180毫米炮連接收以后,改編為旅順基地岸防兵部獨立一六七連。
部隊雖然稱為“連”,但卻是一個營級編制,全體指戰(zhàn)員達300多人,還特設了政治委員。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180毫米炮的技術非常復雜。這一點,從陣地設置上就可以看出。
陣地是暴露式的,但遠遠望去,只能看到碉堡式的炮塔,180毫米炮的大半截身子就隱蔽在這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碉堡下。碉堡的側翼,由4門37毫米高射炮組成防空火網。碉堡的前沿還構筑了許多步兵工事。
炮陣地占據(jù)了好大一片青山,山前山后有三道鐵絲網,崗哨林立。
陣地里,指揮、通信、機電、火力、37毫米炮、彈藥、探照燈、雷達等各種設施齊全,儼然一個小要塞。
為了掌握操作技術,基地為獨立一六七連補充了一批130毫米炮連的骨干和一批來自陸軍的新兵。他們在蘇軍的教導下,如饑似渴地學習新裝備的技術。
語言不通,學理論時,全靠翻譯一句一句地翻譯;操練時,就靠一雙手比劃著教。經過一段時間緊張的學習和訓練,獨立一六七連迎來了第一次實彈射擊的日子。
180毫米岸防炮兩年才能進行一次實彈射擊,為的是保護火炮,減少磨損。而且,每打一炮都要花費大量的人民幣,一發(fā)炮彈就頂幾十人一年的口糧。這在我國遭遇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是十分昂貴的一炮。
為了這一天,獨立一六七連的指戰(zhàn)員們在陣地旁的練習架上進行了無數(shù)次練習,陣地上堅硬的水泥地面硬是踩出了一個個小坑。
實彈射擊在夜間進行。
夜色如墨,探照燈雪亮的光柱把海面照得如白晝一般。炮鏡迅速捕捉到了目標,炮口在電機的帶動下“轟隆隆”地指向目標。
尖利的防空警報突然想起,一團煙霧向陣地席卷而來。
“‘敵人’施放毒氣,各戰(zhàn)位戴防毒面具,進入陣地。”指揮員發(fā)出命令。
指戰(zhàn)員們帶上防毒面具躍入戰(zhàn)位,動作絲毫沒有因為臉上多了個東西就拖泥帶水。
“戰(zhàn)斗開始!目標,敵輕巡洋艦,穿甲彈……”一連串的口令在陣地上響起。
“預備――放!”
夜空中響起一聲驚雷,巨大的炮彈帶著火焰呼嘯而出,飛過青山,掠過海面。
數(shù)秒鐘后,海面上出現(xiàn)了一團火焰。望遠鏡里,一個浪頭吞沒了靶船。
“赫魯曉夫,你的金表在哪里?”在回宿舍的路上,一個戰(zhàn)士興奮地對著夜空大喊。岸艦導彈首飛海疆
1956年6月12日,遼寧省某地山溝里的機場上,一架架專機穿過薄霧從天而降。
不多時,羅榮桓、葉劍英、譚政、肖勁光、張愛萍、劉亞樓、陳錫聯(lián)、鄧華、楊得志走下專機,滿面春風地聚在一起。
頓時,機場上將星閃耀,人頭攢動。
在綠色的軍裝中,還有穿便裝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錢學森副院長,遼寧省委第一書記黃火青等人,他們親切地握著手,熱烈地交談著。
接著,他們來到臨海的一個山坡上,對著海面上的一艘船指指點點。
元帥、將軍、地方領導和科學家來到這里,是為了見證共和國第一枚導彈橫空出世!
這一天,是海軍第一次發(fā)射導彈的日子,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發(fā)射導彈的歷史時刻,導彈在這一天將第一次在中國的土地上騰空而起。
海面上,退役軍艦“宜川”號隨波起伏。這艘軍艦在清朝末年是慈禧太后的游船,是中國海軍屈辱的代表。
遠處,負責警戒的3艘魚雷艇和3艘護衛(wèi)艇正在游弋。擔負偵察和跟蹤任務的兩架轟炸機和兩架殲擊機,還有一架對導彈末段和靶艦實施空中攝影的運輸機,都已在自己的位置上待命。
附近的一些雷達站也注視著試驗場。導彈發(fā)射時,它們將適時開機,制造干擾,以掩護導彈發(fā)射。
指揮所里彌漫著戰(zhàn)斗的氣息。蘇聯(lián)專家斯金科和基地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楊國宇表情凝重,目光專注地看著眼前的各種儀表。今天,他們將擔任指揮。
“雷達開機!”楊國宇下達了命令。
少頃,雷達操作員報告:“搜索雷達發(fā)現(xiàn)目標!”
“發(fā)戰(zhàn)斗警報!”楊國宇果斷下達命令。
陣地上,導彈連連長給射擊指揮所下達目標指示數(shù)據(jù);戰(zhàn)士們給導彈安裝助推器,放下彈翼,安裝引信,裝彈,安裝垂直穩(wěn)定板,掛好引信拔銷裝置,接通地面電源……
一連串的動作做得熟練而準確。
連長看了看表,離發(fā)射時間還有10分鐘,下達了新的口令:“開始檢查!”
此時,發(fā)射場的人員都已經撤離,只留下各種設備儀器在不停地運轉著。
“啟動發(fā)動機!”發(fā)射前10秒,連長發(fā)布命令。
小飛機一樣的導彈咆哮起來,轟隆隆的巨響震得空氣也發(fā)起抖來。
“……5,4,3,2,1。起飛!”
12時30分,隨著一聲震山撼海的巨響,導彈帶著助推器噴射的巨大火舌和一道長長的白煙,呼嘯著滑出發(fā)射架,飛向長空。
發(fā)射場上頓時塵土飛揚,煙霧彌漫。
水天一色的??罩谐霈F(xiàn)了一道白色尾跡,像藍色畫板上的一條白線,急速向靶艦飛去。
導彈開始下降,俯沖。
突然,導彈歪了一下頭,緊接著從靶艦上空呼嘯而過,在離靶艦280米的地方落水爆炸。
巨大的水柱騰空而起,海面上傳來令人遺憾的巨響。
彈片從靶艦右舷穿過反射網,打斷左舷反射網支柱一根,4片彈片散落在甲板上。
元帥們有些失望,將軍們面面相覷,科學家們緊皺眉頭,地方領導們沉默不語。
在場的蘇聯(lián)專家極為惱火,認為這大失體面。蘇聯(lián)顧問一怒之下,把靶場試驗專家組的幾位蘇聯(lián)專家大罵一通。挨了罵的靶場試驗專家組組長特卡喬夫上校更為懊惱,不甘心地要求楊國宇向上級請示再打一發(fā)。
楊國宇也心存遺憾,就跑出指揮所,向肖勁光司令員報告發(fā)射結果和蘇方的要求。
肖勁光想:考核訓練成績的預期目的已經達到,如果再打一發(fā),萬一仍然不命中將會給蘇方造成更大的壓力。而且,一發(fā)導彈價值四五十萬元?。?/p>
想到這里,肖勁光說:“我看發(fā)射很成功,我對訓練成績是滿意的。”說著,他轉身問身邊的譚政:“譚老,您的意見呢?”
譚政表示同意肖勁光的意見。
事后,對導彈未直接命中的原因作了調查。發(fā)射試驗報告上是這樣下結論的:
根據(jù)專家的意見和我們的檢查,認為導彈連發(fā)射前準備和操作是良好的,各類器材儀表均無故障。
從導彈飛行情況看,從起飛自控到遙控段飛行正常。
未直接命中的原因:主要問題是靶船反射體角度射擊過死,可用的敵向角范圍太窄,加之沒有系上水鼓。
雖然導彈沒有直接命中靶艦,但發(fā)射試驗達到了目的。為了表示我方對發(fā)射依然重視,給蘇方人員一些心理慰藉,我方為蘇聯(lián)專家舉行了宴會。
宴會上,肖勁光代表海軍總部機關祝酒。他說:“叫試驗,就有成功和失敗兩種可能,任何武器都不是百發(fā)百中的。今天雖然沒有直接命中,但不能據(jù)此說明訓練不成功。”
特卡喬夫聽了很高興,當即倒了一杯白蘭地,找到楊國宇碰杯,對我方的寬懷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