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5 10:44:31

●陸開豐說:“考試秩序非常好,參考者,遵守考試紀律;監(jiān)考者,服從考試要求。”

●牟子寧說:“我一直哭著寫高考作文,監(jiān)考老師也哭著看我寫作文,我居然晚了半個小時交考卷。”

●童星的父親噙著眼淚,深情地對大伙說:“要不是俺鄧叔(指鄧小平)的政策好,磨盤大的雨點也淋不到俺娃頭上喲!”

● 各地分考對高考學生進行政審

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在《意見》中,明確規(guī)定考生的政治條件:

政治歷史清楚,擁護共產(chǎn)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勞動,遵守革命紀律,決心為革命而學習。

但是,具體實施起來就出現(xiàn)了偏差。由于長期受極左思潮的影響,人們在思想上總認為“左”比右好,嚴比寬好,材料多比材料少好。

此外,雖然1977年的政審指導思想明確,但是還沒有具體掌握的細則。在執(zhí)行中,即便思想比較解放的同志,在遇到認識不一致的問題時,由于缺少政策依據(jù),通常也不敢過分堅持。

對于六六、六七屆高中畢業(yè)生報考的條件,各地根據(jù)國務院文件的要求,都作了具體規(guī)定,但有的地方偏嚴。

如黑龍江原規(guī)定:

實踐經(jīng)驗比較豐富,并鉆研有成績或確有專長,應有縣、團級以上證明。

但是,該省有些基層單位,在具體掌握時層層加碼。密山縣金沙農(nóng)場的何英健來信反映,他們單位傳達招生文件時提出,這兩屆畢業(yè)生報名,必須榮獲過三等功或連續(xù)三年獲得先進生產(chǎn)者稱號。

省招委在得知這一情況后,通知各地從寬掌握,符合招生文件規(guī)定的這兩屆畢業(yè)生都可報考。

同時,還有一些省、市對這兩屆畢業(yè)生的年齡條件卡得過嚴,沒有考慮實際情況。

1977年11月22日,教育部部長劉西堯,在教育部召開的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文教書記、教育局長電話會議上,專門講這個問題,要求各地在報名時不要卡得過嚴。

同時,也有一些少數(shù)基層單位領導,對改革招生制度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以種種理由阻撓青年報考。個別地方甚至出現(xiàn)壓制青年報考的現(xiàn)象。

有的公社、大隊不支持知識青年報名,如山東萊蕪縣有的生產(chǎn)大隊限制民辦教師、赤腳醫(yī)生報名,提出“考不取就不準再擔任民辦教師或赤腳醫(yī)生”,給報考青年人為設置障礙。

在1977年時,華應春任廣州市東山區(qū)教育局副局長?;謴透呖嫉谝荒?,華應春任新成立的東山區(qū)招生辦首任主任。

華應春說,在1977年恢復高考之初,每一個報名高考的考生都要接受政審這項特殊的調查。成千上萬的調查表飛向社會各個角落,對考生的家庭背景進行詳細調查,考生本人并不會知道調查結果。在錄取中,這一張張調查表,就將決定考生能不能上大學,能上什么樣的專業(yè)。

華應春說,在恢復高考之前廣州沒有招生辦,學生上大學都是通過推薦。

在1977年9月,有紅頭文件下來,說要恢復高考,于是廣州市以及各個區(qū)很快成立招生辦。剛成立時,東山區(qū)招生辦只有5個人。從組織報名,到安排體檢、政審、組織考場、運送試卷、評卷等考務工作,都是由區(qū)招生辦來進行。政審結果都是“內部掌握”。

聽說恢復高考,整個社會歡欣鼓舞,報名者非常踴躍。招生辦從學校調來不少老師幫忙,找了一處比較寬敞的地方,擺起十來張桌子就開始接受報名。每個考生發(fā)一張報名表,填好表格交上來就算報了名。

華應春說,大約一個星期的時間里,報名點一直排著長隊??忌裁茨挲g、什么模樣的都有,大的三四十歲,小的十六七歲,很多人已經(jīng)結婚生子,但仍然趕來報名,光一個東山區(qū)就報了兩三萬人。

報名表上只是考生最基本的個人資料,政審是在報名之后進行的,而且政審不會影響考試,只要報了名就可以參加高考,但政審結果會影響錄取。

負責政審工作的是組織部??忌鷪竺?,招生辦負責發(fā)出考生的政治情況調查表,通過郵寄的方式發(fā)到考生的父母或直系親屬所在的單位、街道等,對方填寫后再收回,交給組織部,這是一項很龐大的工作。組織部門安排工作人員對考生情況逐一審核并作出結論。政審范圍比較寬泛,包括親屬、港澳關系等。

作出的結論有幾種標準,包括“可以錄取絕密專業(yè)”、“可以錄取機密專業(yè)”、“可以錄取一般專業(yè)”、“不及格”等。學校必須根據(jù)政審的結果來錄取考生。如外交、軍事、部隊院校等,就屬于絕密專業(yè)。

政審的結果不通知考生,都是內部掌握??忌顖笾驹傅臅r候也不知道哪些專業(yè)能不能報。因此,有不少考生因為這個原因,沒能進入自己選擇的專業(yè),從而損失了一些有特長的人才。

北京考生靳元,自學英、日兩門外語,在激光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研究成果。他設計的激光器,比北大設計的體積小,水平先進,是全國科學大會的獻禮項目。靳元也是廠里和區(qū)的科技積極分子。

1977年,靳元的高考總成績是339分。但高等學校以其母親有問題為由,而不愿意錄取他。

還有一個考生是插隊知青,政審材料中記載他有偷竊行為,因此他的檔案被退來退去。

經(jīng)過調查,他確是參加過一次“偷竊”。事情就發(fā)生在他插隊的時候。有一天大家在地里勞動時,肚子都感覺很餓。休息的時候,有人提議摘一些蠶豆夾,回知青點煮煮吃。大家就都同意了。

于是大家齊動手摘了幾斤蠶豆夾,煮著大家一起分吃了。由于此事沒有經(jīng)過隊長的批準,隊里就對他們進行了批評。蠶豆夾是集體采摘集體分吃的,事后大家就淡忘了。可是不知道為什么唯獨把“偷竊”的罪過寫進了這個考生的政審材料里,從而影響了他的錄取。

值得慶幸的是,這類的考生在兩批擴招中被錄取了。

1977年,耿振華在新疆博爾塔拉兵團農(nóng)五師81團農(nóng)五連,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

入冬的一天傍晚,耿振華和幾位農(nóng)工正在離連隊1公里遠的磚瓦窯燒窯,突然從連隊的高音喇叭里隱隱約約的傳出了關于恢復高考制度的消息。一連播了好幾天,耿振華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因為那個年代,沒有考大學的概念,上大學也是貧下中農(nóng)的事。

耿振華既高興又憂郁,廣播里常播的、人們常談論的話題就是:

不唯成份,擇優(yōu)錄取,希望有志青年踴躍報考,一顆紅心,兩種準備,接受祖國的挑選……

耿振華屬于是有“問題”的子女,父親當時受管制,經(jīng)長時間的考慮,加之許多長者的說服,耿振華報了名。但僅高考報個“名”,就是一波三折。

耿振華說,1977年的高考,試卷是新疆本地命題,他報的是文科,考5門課,但只考4場。滿分400分,即語文100分,數(shù)學100分,政治100分,歷史和地理合卷各50分。

作文題一是“懷念周總理”,二是“記抓綱治國的幾件事”,讓考生二選一。耿振華選擇懷念周總理。可是他也不知道怎樣寫作文,怎樣開頭,急得他冒汗,手發(fā)抖,鋼筆尖把試卷紙幾處戳了洞。

好在他平時喜歡唱歌,記了不少歌詞,最后耿振華以一首歌詞引入:

十里長街送總理,八億神州淚紛飛;人民的好總理,好總理,你像那鮮花一樣潔白,一樣純……

作文就這樣開始了。最后結尾是:

總理啊,您沒有走,您在我們的心中,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以您為楷模,為祖國早日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努力學習、工作。

后來耿振華聽別人說他的作文得了滿分,還成了樣板作文。

數(shù)學考試,由于緊張和粗心,最后一張卷的反面有一道解析幾何大題,耿振華沒有看到,20多分就這樣丟掉了。

1977年高考的程序是:報名、領準考證、考試、體檢、填志愿(即所報學校)、政審、最后錄取。不公布分,不讓查卷,也不張榜,但是各學校去改卷的老師都把分數(shù)抄回來,四下傳看。耿振華考了286分,在不足兩萬人的團場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甚至在博州東部地區(qū)也引起了轟動,社會上紛紛議論:“××壞分子的兒子考了好高的分,是第一名”。

77年高考錄取一直持續(xù)到1978年年初,好多人一百多分都收到了錄取通知書,而耿振華卻一直沒有收到。

耿振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到團場宣教科查詢,回答是:“不清楚”。后又去博州招生辦查找,接待他的是招生辦副主任張憲三和辦事員黃振青。他們的解釋是:“政審不合格”,政審表“上級主管部門審核意見”一欄中明顯寫著“該考生父親的嚴重歷史問題,還未落實定案”。

耿振華的腦子“轟”的一聲,差點栽倒在地上。那幾日他也不知道是怎樣過的。

團場的德高望重的老大學生,得知耿振華的不幸消息后,非常的惋惜和氣憤。他們奔走相告,主動替耿振華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還鼓勵他向上面反映,幫他把反映材料寄到首府烏魯木齊的有關部門。

不久,自治區(qū)工會反饋了意見書。

內容是:耿振華同志請你相信黨,相信組織,確有問題請予當?shù)攸h政部門聯(lián)系;另外,有志青年應一顆紅心兩種準備……

看后,耿振華哭笑不得,反映的問題也就不了了之。就這樣286分也無用,“政審”打碎了耿振華的夢想。

第二年,耿振華又參加了高考,父親的“問題”也徹底解決了,這才圓了他的大學夢。

1977年的政審打碎了許多青年的大學夢,但是并沒有徹底泯滅他們的希望。冬天既然已經(jīng)來臨,那么春天就不會遠了。各行各業(yè)支持高考

1977年12月,各省市紛紛舉行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試。全國各行各業(yè)均給予高考大力的支持與幫助。

12月1日7時10分,撫順到高灣農(nóng)場的公共汽車司機怕考生遲到,在征得乘客同意后,中途站不停車,徑直把考生送到考場。

上海市處處方便考生,公交車憑準考證優(yōu)先乘車,飯店憑準考證優(yōu)先吃飯,有的托兒所星期天不放假,為監(jiān)考人員照看孩子。

北京市商業(yè)部門把熟食送到考場,為考生服務。

遼寧省蘇家屯考區(qū)一名考生乘火車趕考,把準考證落在家里,家里人發(fā)現(xiàn)后趕到車站,但是火車已經(jīng)開動。于是,家長就把準考證交給剛剛開動的貨車乘務員。

貨車到蘇家屯后,貨車乘務員又把準考證交給車站工作人員,車站的同志又火速送到該考生的考場。

王西川參加1977年高考之前,在渭南市孝義棉絨廠工作。他滿懷喜悅的心情,報考了“陜西省財經(jīng)學院”。

自報考之日起,王西川在白天搞好出納業(yè)務工作后,晚上便自封宿舍門,復習到2至3時。有時遇到難題便翻閱資料,甚至到天明。后來由于考試請假,廠長和會計才知道這事,便不由得責怪王西川不告訴他們,以至于沒有給他騰出白天時間復習。

王西川考慮著自己拿國家工資,就不應該耽誤工作,如果白天復習占用上班時間,那是不應該的。王西川暗下決心,一定要考出好成績,報答單位領導和家人,以及親朋好友對他的厚愛和希望。

王西川滿懷信心地走進固市小學考場,考試這一天,天氣非常的炎熱,再加上窗子是用土坯封了半截,悶的人簡直透不過氣來。

走出考場后,王西川與同學對題,答卷還滿意,考得也理想。哪料到,到了晚上,他在距考場一里多路之外的同學家住宿時,到了后半夜,王西川的臉色蒼白、上吐下瀉、疼痛難忍,嚇壞了同學家的所有人。

王西川的同學趕忙給他請了一位赤腳醫(yī)生,醫(yī)生診斷為是“中暑”。打了兩瓶吊針,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得到緩解,結果影響了他第二天早上沒能參加考試。下午,在同學和她們家人勸說不行的情況下,王西川忍著痛,又頑強去參加了考試。

在回家的路上,王西川很后悔,恨自己身體不爭氣,影響了考試成績。這次高考雖然失利了,但是對王西川來說,他會永遠記得曾經(jīng)幫助和支持他的人。

徐衛(wèi)中是張寅虎的恩師。徐老師時任興平縣馬嵬中學的化學老師。他為人忠厚,兢兢業(yè)業(yè),在當時大部分學生都不愿意學習的環(huán)境下,仍然認真對待教學工作,而且特別喜歡張寅虎這個在很多人都不認真學習的環(huán)境下,還算認真學習的學生。

徐老師有一輛非常新的永久牌的自行車,學校老師都很難借用,但農(nóng)村學生張寅虎卻可以隨時使用。

高中畢業(yè)后,張寅虎回到家鄉(xiāng)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

1977年4月的一天,張寅虎接到徐老師的一封來信,信中告訴張寅虎,據(jù)他分析,大學招生可能要考試,要求張寅虎復習高中課程,準備參加高考。

張寅虎對這個消息并不特別興奮,一是覺得自己沒學多少知識,二是對大學招生要進行考試表示懷疑。

在得知他的想法后,徐老師多次來信對張寅虎進行開導,并將一些特別珍貴的油印資料寄來。

為了不辜負老師的期望,也為了有可能實現(xiàn)上大學的夢想,張寅虎白天堅持參加生產(chǎn)隊重體力勞動,晚上則在煤油燈下開始復習中學課程。

1977年10月,廣播里傳來大學招生要在12月考試的喜訊。在許多同齡人為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很難復習完高中本來就沒有努力學習的課程而懊惱時,張寅虎對徐老師給他爭取來的比別人多半年的時間,內心充滿了感激。

在1977年高考中,張寅虎以比較優(yōu)異的成績被陜西師大數(shù)學系錄取,成為在家鄉(xiāng)人眼中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

在恢復高考之際,每一個參加考試的青年都不同程度地感受著來自親朋、好友、師長,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愛,因為這不僅僅是某一個人的高考,而是滿載著全社會,乃至中國美好未來的熱切期待。各地學生考場應試

“高考恢復了!我們可以考大學了!”1977年10月,高考恢復的消息像一陣風似的,席卷了整個江蘇省沙洲縣,夢想被壓抑了太久的知識青年們奔走相告,傳遞著這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高考恢復了,報名便接踵而至。沙洲縣文教局臨時組成招生辦公室,組織報名工作,吳一凡則出任辦公室主任。

沙洲縣共有7所完全中學,按照就近報名的原則,學生們先是到所在地學校報名。報名材料主要包括學校表現(xiàn)、親屬關系、社會關系、思想政治等內容。

政審是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確定一名學生能否參加高考要經(jīng)過兩輪篩選。第一輪是學校的初審,第二輪就是招生辦的復審。

吳一凡說:

所有報名材料都是在同一天上交到我們這里的。高考停止了11年之久,可以想象,當時從各個學校報過來的材料該有多少。

招生辦公室共有7名工作人員,收到學生的報名材料后,吳一凡等人就開始了復審工作。

吳一凡說:

這是項枯燥而嚴謹?shù)墓ぷ?,每個工作人員每天都要看五六十份材料,他們看完后,我還要再審一遍,馬虎不得,因為這關系到國家選拔人才,也關乎著個人命運。

經(jīng)過一個多月緊張的工作,所有參加高考的考生被確定下來。

接下來,招生辦的主要工作就是組織初試、確定考場。直到12月份,在高考的前兩天,高考試卷下發(fā)到各個縣市。

吳一凡一班人住進沙洲縣招待所拆分試卷。把密封的試卷拆開,然后根據(jù)每個考場的考生人數(shù)清點試卷。每個考場是30個考生,那么就要分出32張試卷。最后把這32張試卷卷好,貼上封條蓋章。

為防止泄題,吳一凡他們一天24小時都住在招待所里,不能與外界有任何的接觸。

兩天之后,這批高考試卷順利地分發(fā)到每個考生手中。

吳一凡感慨地說:

1977年高考就像一只命運之手,它給很多人帶去了另一種人生機遇。

1977年12月15日,是劉長木要參加高考的日子。這是恢復高考的第一次考試。對于劉長木來說,能報名參考是多么的不容易!

那年是劉長木下鄉(xiāng)插隊的第四個年頭。當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聚集了10年的一代人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劉長木找到公社李書記要求報名時,心里忐忑不安。李書記對知識青年傾注了心血,每到村里,他都到知識青年集體戶,詢問他們生活慣不慣,干活累不累??偸菄诟狸牳刹坎灰屵@些城里來的娃干太累的活,說他們太嫩,正是長身體的時候。

在公社李書記的關心和培養(yǎng)下,劉長木入了黨,擔任大隊和公社共青團的工作,還多次出席省、地、縣團代會和知識青年代表會。

李書記聽了劉長木要參加高考的想法后,沉默了好一陣,最后還是點了頭。

劉長木接過蓋了公社章的報名表時,心里很不是滋味兒。隨后,李書記把劉長木從公社水利工地調回來,對他說:

離考試還有半個月,回市里找資料找老師,復習功課去吧。

在高考的前一天,劉長木乘汽車往高考點而來。但是卻遇到路上堵車。汽車緩緩地蠕動著,爬上壩頭,闖過狼窩溝,在風雪中艱難前進。

等劉長木在路邊的一個小站下車時,天已經(jīng)黑下來了。

這里離劉長木插隊的村還有二十多公里。劉長木邁開雙腿,在冰天雪地中跋涉。

壩上高原的風雪之夜異常寒冷,厚厚的積雪使人走一步陷半腿深。冰冷的雪灌進褲腿,灌進大頭鞋,被體溫融化,寒風一吹,外面又結了冰。

跌跌撞撞走到村時,劉長木已是精疲力盡。

知青伙伴告訴劉長木,高考考點不在他們公社,而是在李家地公社。劉長木一下子懵了。到那里還有二十多公里遠?。∵@時已是午夜時分,天亮就要開考。況且又是在這樣的風雪之夜。

“騎馬去!找四老漢!”伙伴的話提醒了劉長木。

四老漢,村里大人小孩兒都這么稱呼他,五十多歲了,沒結過婚,是隊里的飼養(yǎng)員。

劉長木敲著生產(chǎn)隊飼養(yǎng)員的窗戶,叫醒了正鼾聲如雷的四老漢。聽說他要騎馬去趕考,四老漢的嘴里嘟囔著:“深更半夜的,又刮著白毛風,考它作甚?”話雖這么說,但是四老漢還是一邊揉著惺忪睡眼,一邊提上馬燈要和劉長木一起去備馬。

這時,在馬燈的輝映下,四老漢一下子看到了劉長木的兩條褲腿凍成了鐵筒一般,一雙大頭鞋也成了兩個大冰塊,他沖劉長木喊道:“你不要你的腿了!”

四老漢半扶半抱,把劉長木放到炕頭,使勁扒下他的大頭鞋和棉褲,放到鍋臺上烤著。又用帶有自己體溫的被子蓋在劉長木的雙腿上。

四老漢在灶膛里加上麥秸,紅紅的火燃燒起來了,映紅了他那布滿皺紋的臉。屋里蒸騰起的熱氣,摻和著雜草味兒、馬糞味兒、旱煙味兒。

四老漢在炕角摸索出一個酒瓶,說:“喝吧,今天剛打了半斤‘八三大曲’,還剩一半。喝了暖暖身子,這大風雪天可不是鬧著玩兒的。”說完,四老漢提上馬燈,抱上馬鞍,到馬棚備馬去了。

劉長木一口氣把酒喝了個底朝天。臨走時,四老漢把劉長木的大頭鞋和大衣扔到一邊,硬是讓他換上自己的白茬老羊皮襖和高腰氈疙瘩。他說劉長木穿的那行頭好看不中用,擋不住壩上的白毛風。

四老漢提著馬燈,送劉長木到村口的路上。他又緊了緊馬肚帶才讓劉長木上馬。

劉長木走了很遠,回頭望去,村口那盞燈還在亮著。

漸漸地,風停了,雪住了,冬天里的太陽遲遲地露出了臉,大地銀裝素裹。

走過鄉(xiāng)間崎嶇小路,來到了寬闊的公路。劉長木策馬揚鞭,身后騰起一片雪霧。

開考的鐘聲終于響了。在李家地公社中學簡陋的考場里,劉長木鎮(zhèn)定自若地開始答卷。

陸開豐是東方紅中學的老師。他所在的中學被指定為高考考點之一。

開考的前幾天,學校分管教育的一位副校長組織全體監(jiān)考老師開了一次預備會議,會議主要講監(jiān)考工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項。

這次會議開了很長時間,從考生入場到拆分試卷再到考生離場,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講得非常細致。這么重視這次高考,不僅因為這是恢復高考之后的第一場高考,還因為在監(jiān)考老師中有很多年輕老師,他們沒有經(jīng)歷過類似的監(jiān)考經(jīng)歷。因此,必須把監(jiān)考工作中的一些環(huán)節(jié)講透徹。

12月11日,高考開始了。東方紅中學有3排平房,大概有20多個教室做了考場,每個考場均設有30個座位。每個考場都安排兩個監(jiān)考老師,巡視員則由縣文教局派出。無論是監(jiān)考教師還是巡視員,都要求政治可靠,工作負責。

陸開豐說:

考試秩序非常好,參考者,遵守考試紀律;監(jiān)考者,服從考試要求。

整個考場都是很安靜的,考風非常淳樸。對此,陸開豐這樣理解:高考停了這么多年,考生們都很珍惜這個機會,都不想出任何差錯。

“高考科目包括語文、數(shù)學、物理和化學合卷、政治和歷史合卷。雖然這是恢復高考后組織的第一場考試,但高考工作卻是非常成功的。”。

考試雖正值寒冷的冬天,但是坐在考場中的沈同明手心里卻微微冒著汗。忐忑、期待……占據(jù)著沈同明的思想和內心。踏進高考考場那一年,沈同明已經(jīng)30歲,結了婚。沈同明說,從自己讀完高三算起,已經(jīng)過去了漫長的11年,才等來了這次參加高考的機會。

1977年的高考,是沈同明通往大學之路的惟一要乘坐的一趟末班車。要實現(xiàn)夢想,這次考試就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因此,他的心里充滿了緊張和不安。

環(huán)顧考場,但見考場內的考生年齡十分懸殊,有的看上去十七八歲,甚至更小一些。而像沈同明這樣的老三屆,大都是30歲左右。

對考場氣氛的感受,也因人而異。老三屆對這場考試都很重視,而一些小青年則沒有“末班車”的擔憂,因為年輕,所以還有機會。

沈同明說:

考完以后,我聽到很多考生在議論,說考試中有很多題目感覺有些棘手。但我覺得考題并不是很難,可能因為是“老三屆”的緣故,中學階段正正規(guī)規(guī)地學,在學校學到的東西要多一點,基礎知識相對要扎實一些。

在化學考試中,有一道關于兩性氫氧化物的考題,當時有很多考生都被卡住了。

“那道題確實是高中無機化學中的一個難點,但是好在我在復習中就已經(jīng)注意到這一點了,所以做這道題時得心應手。”沈同明說。

沈同明說鄉(xiāng)下的考生,在考試前一天就來到了考試地點,住進了招待所。在考化學的前一天晚上,就在住宿的招待所里,沈同明遇到了初中時的一位化學老師,正好就“兩性氫氧化物”的性質做了一番回顧,因而更加深了他對這個知識點的印象。

考完試后,沈同明走出考場,望了望遠處蔚藍色的天空,深深地吸了口氣。此時的他氣定神閑,冥冥中他似乎感到,他的生活將改變方向。

果然,兩個多月以后,沈同明拿到了南京氣象學院的入學通知書,以沙洲縣樂余公社為數(shù)不多的本科生身份,推開了重點高校的大門。

朱松清也是老三屆,31歲的他也參加了高考。

朱松清說,“數(shù)學試卷的最后一道題目是這樣的:一個小球在圓環(huán)上滾動,要求計算小球的速度。當時我列出了一個方程組,兩個方程式,三個未知數(shù)。”可是任憑他用何種方法去解這個方程組,也無法求出最終的結果。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朱松清看看手表,只剩下2分鐘的時間。

2分鐘,正當朱松清準備放棄的時候,他的耳邊突然響起高三物理老師的話:

考試好比一場籃球賽,即使時間只剩下5秒,你也要投最后一次籃。也許,這5秒就是你的希望。

這句話雖已隔11年,但卻給了考場上的朱松清以無盡的鼓勵。

“我堅信,我列出的這個方程組肯定是對的。”

于是,朱松清重新計算起來。他忽然發(fā)現(xiàn),卷子上這道題目的比例畫得相當精確。

“也許我可以換種方式做這道題目。”朱松清耍了個小聰明,他利用題目比例精確的特點,湊出了3個數(shù)字。

“我把湊出來的這3個數(shù)字代到方程組里檢驗了一下,結果發(fā)現(xiàn)完全吻合。”做出來了!朱松清的心里一陣興奮。

“叮鈴鈴――”結束考試的鈴聲準時響起。

“如果我不是抓住了那最后2分鐘的希望,也許我就考不上大學了。”朱松清感嘆不已。

參加高考前,牟子寧正在北京順義插隊。他說:

我一直哭著寫高考作文,監(jiān)考老師也哭著看我寫作文,我居然晚了半個小時交考卷。

當年北京地區(qū)的作文題目是《我在這戰(zhàn)斗的一年里》,這篇作文讓牟子寧感慨頗多,他邊寫邊哭,直到所有考生都離開了考場。監(jiān)考老師看到他如此投入,不但沒有催他交卷,反而看著他的文章陪他一起流淚。

考政治時,盧溝橋事變的時間、地點等填空題他沒答上來,于是牟子寧在空白處寫了一行字:“學習是培養(yǎng)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更不是背‘三字經(jīng)’。”

考試結束后,牟子寧認為自己的這種行為一定會激怒判卷老師,可能不會被錄取了。

但是,一天傍晚,牟子寧正在月光下學習,忽然聽到隊里廣播通知他去取通知書。于是,牟子寧一路狂奔跑到大隊部,一看是北京大學寄來的,他忍不住淚流滿面。一起插隊的幾個伙伴得知這個喜訊之后,禁不住和他緊緊地抱在一起……

1977年,陳建功28歲。

他說,如果不是耽誤,18歲也就進考場了。但是18歲那年,他卻卷起鋪蓋,到京西的木城澗煤礦當了一名巖石掘進工。

陳建功又瘦又小,體重不過百十斤,扛起和他一般沉的風錘,晃晃悠悠,齜牙咧嘴。他最拿手的活兒是跟車,即叼著哨子,在飛馳的煤礦車間躥上躥下,摘鉤、掛鉤、甩車、頂車……一干就是10年。

28歲了,居然又要進考場。10年里,陳建功做過大學的夢??墒?,無論他怎樣拼命地、實實在在地干活兒,都幫不了他實現(xiàn)上工農(nóng)兵大學的夢。因為他有一個“臭老九”的父親,也因為他有所謂的“反動言論”,最終被拒之門外。

陳建功暗下決心,堅決不再進考場,嘔的就是這口氣。

他一邊挖煤,一邊讀書,除了《毛澤東選集》和馬列主義著作,幾乎無書可讀,可他還是讀了不少書,其中的大多數(shù),就是他的媽媽利用她負責北大附中教師資料室之便,偷偷借書給他讀的。就這樣,他讀了10年。

陳建功不愿考大學,但是媽媽希望他活得明白、自信、充實。媽媽說,過去時代,她絕不逼他,誰讓咱家不是“工農(nóng)兵”呢。現(xiàn)在黨又讓咱考了,咱還不考?

在媽媽的說服下沒辦法,陳建功同意考北大。

陳建功說,除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也有一點膽怯。文史他倒不怵,可是數(shù)學他已經(jīng)10年沒摸了。翻開一本初中的數(shù)學,何為“最大公約數(shù)”?何為“最小公倍數(shù)”?竟然如墜云霧中。就這樣去考數(shù)學,豈不要考零蛋!

但是拗不過媽媽的?嗦,陳建功回北京探家后,又回到礦山,拿著媽媽給準備好的一套高中課本,昏天黑地地背起來。

同陳建功在一個宿舍的黃博文,也是和他一起到礦上挖煤的“老三屆”,他考的是數(shù)學專業(yè)。黃博文對陳建功說,他最怵作文的開頭,請問如何才能開好那個“頭”?這問題實在有一點臨時抱佛腳的味道。

陳建功說,我教你一招兒:

你看看作文的題目能不能寫成書信體,如果能寫成書信體,你就照著一封信去寫就成,又新鮮,又直截,那開頭兒不就解決了?

黃博文說“妙哉”,天天祈禱著能讓他用上“書信體”。

陳建功背數(shù)學公式背到煩時,向黃博文抱怨說:“極大值公式太復雜啦,我是無論如何也背不下來了。”

黃博文一笑,說:“我也教你一招兒,你用‘導數(shù)’來求,就簡單得多!”隨后教了陳建功一個“導數(shù)”公式,告訴他只需把某數(shù)據(jù)放這兒,某數(shù)據(jù)放那兒,用公式一套,極大值自然出來。

“你就聽我的,沒錯兒,你也別問什么是導數(shù),就照著這公式套吧!既省得背那么復雜的極大值公式了,還顯得你有學問哪!”

陳建功也說“妙哉”,也天天祈禱著數(shù)學試卷里多幾道“極大值”的題,好讓他的“導數(shù)公式”大顯身手。

在一個凄清而寒冷的早晨,陳建功、黃博文,還有其他20幾個年輕人,在微微的晨光中爬上了一輛卡車??ㄜ囋诒┩翐P塵的公路上疾馳,碎石渣劈劈啪啪亂響,山路彎來繞去,他們在車里。時而撞向左邊,時而擁到右邊……

考場在十幾公里以外的中學,那是一所簡陋的山區(qū)學校,陳建功他們就在那里續(xù)上了10年前的大學夢。

考完語文,第一個沖出來擁抱陳建功的是黃博文。他教給他的“書信體”居然派上了用場!

考完數(shù)學,擁抱黃博文的,就是陳建功了,其中最難的,居然就是兩道求極大值極小值的題,陳建功頓感得意。

幾個月以后,陳建功懷揣著錄取通知書,走進北大的校園里。面對那些學風嚴謹、學識過人的教授們,面對一個浩若煙海的學問的世界,他才意識到,當初自己的自負是多么的可笑。

1977年的高考,不是一個人的戰(zhàn)場,因為它牽動著無數(shù)人的心。考生走進大學校園

“1977年冬天的那一場高考改變了自己一生。以前是一個‘鐵匠’,從大學回到工廠時心里透了亮,明白該怎么創(chuàng)造,那才是真正的干活,知識的力量真是無窮盡的。”劉建同說。

1977年參加第一次高考前,劉建同是山東工學院機械廠鍛造車間的車間副主任。從1970年中學畢業(yè)起,他就一直在車間工作。他所處的車間為大型機械生產(chǎn)精鍛齒輪,特別是在的新時期,百廢待興,上游機械產(chǎn)業(yè)明顯加快了產(chǎn)品生產(chǎn)速度,這也導致他們的產(chǎn)品供不應求。

可就在1977年夏季一個炎熱的夜晚,他們最重要的一臺機床壞了。生產(chǎn)爭分奪秒,如果工期被延誤,機械工業(yè)廳下達的生產(chǎn)指標便無法完成,于是劉建同和工友們連夜搶修。面對陌生的機械核心部件,他們大膽操作,最終保證了生產(chǎn)正常進行。

在參加高考考語文的時候,作文題目是《難忘的一天》,盡管考試時已是寒冷的冬天,可劉建同一下就想起了那個汗流浹背的夏夜。他慢慢整理好思緒,沉下心來,把一段真實鮮活的經(jīng)歷復原到試卷上,這樣的一篇文章讓他的語文獲得了高分。

“沒有華麗的文筆,我們那些從車間、部隊、田間走出來的考生,作文普遍寫得很實在,都是身邊實實在在發(fā)生的事兒。”

高考結束后,劉建同和自己一個高考前在電臺當記者的朋友聊起了作文題。“他寫的是采訪中遇到的一個惜煤如金的老礦工,他在煤礦采訪時,被一位身處大煤礦、卻連煤渣也不忍浪費的老礦工深深感動了。他的作文就寫了被感動的那一天,結果他的語文得了很高的九十多分。”

劉建同從1960年到1966年讀小學,畢業(yè)后和其他同學一樣在家閑了兩年,1968年到1970年又上了兩年中學。在兩年的中學里,學校只給劉建同他們發(fā)過一次語文課本,其他課程就只是聽老師講,沒有課本沒有筆記,也沒有課后作業(yè)。

以這樣的求學經(jīng)歷參加高考,難度可想而知。劉建同下決心上大學是在1976年后,盡管已經(jīng)在鍛造車間工作了6年,可鍛工的工作環(huán)境時刻讓他無法“安分”。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這就是鍛造車間實際的工作狀態(tài),環(huán)境極為艱苦,因此。他期盼著“穿白大褂,坐操作間”指揮機器人操作,他還和工友們試驗過制作“機械手”。

當通過電影了解了,目前我國的機械化水平與機械化程度較高國家工作狀況的差異后,劉建同下定了考大學的決心。

當時廠里200多名工友,像劉建同一樣要參加高考的有10多名。他們白天在車間工作,晚上拿出頗費了一番周折才借到的教科書自學。

“多數(shù)單身職工都在下班后打撲克、聊天,可是我下班后還要埋頭學習,的確很累。”可底子太差,復習常常讓他感覺沒有頭緒。

1977年下半年,劉建同參加了一個專門為像他這樣基礎差,卻又想?yún)⒓痈呖嫉娜伺e辦的培訓班。數(shù)學一共輔導了4次,可這4次就讓劉建同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他突然覺得自己的知識變得系統(tǒng)起來。

劉建同感慨地說:

過去上學都是在浪費生命,所以當學習的機會到來時我們萬分珍惜。

劉建同如愿考入山東工學院,那時他25歲,班里年齡最大的同學年近30歲,最小的直到二年級還沒有選舉權。就在這樣一個班級里,學習氣氛極其濃厚,大家面對知識如饑似渴,都在爭分奪秒為自己過去的欠缺做補習。

“當時學校規(guī)定22時30分準時熄燈,可有些同學特別珍惜時間,有一次一個姓周的同學就護著電閘不讓學生處的老師斷電,還引起了不小的沖突,可當時大家要電的確是為了學習,那時候同學們的感覺都是‘學不夠’。”劉建同說。

畢業(yè)后,劉建同放棄留校,回到鍛造車間。劉建同當時的愿望就是要干點“實際的事兒”。像他一樣想法的同學在班里占了大多數(shù)。

“那時候的畢業(yè)生進工廠,直接下車間就能干活,對于工礦企業(yè),山東工學院的畢業(yè)生比清華、北大名牌大學的學生還受歡迎。”

回到車間的劉建同在自己的崗位上堅持技術革新,多次獲得教育部和省科技廳獎勵。

張凌燕說,恢復高考時,她是村里的赤腳醫(yī)生,那是讓許多回鄉(xiāng)知青羨慕的崗位,憑著年輕人的自信和熱情、執(zhí)著和努力,她在很短的時間里基本掌握了農(nóng)村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的診斷和治療,吸引了眾多本村和外村的村民前來就診。把村里的醫(yī)療站辦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

如果不是國家恢復高考,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張凌燕也許會成為一個頗有名氣的鄉(xiāng)村醫(yī)生。

然而,當國家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時,出于對未來的考慮,張凌燕毅然走進高考大軍的行列。

買資料,上輔導班聽課,通宵達旦地復習,頂著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忍受著他人的白眼和譏諷,經(jīng)過一番艱苦地拼搏,張凌燕終于走進了大學的校門。

回想當年的選擇,張凌燕依然覺得無怨無悔。她說:

的確,是高考改變了我的命運。

當恢復高考制度的消息傳來后,童星立即興沖沖地去大隊報名??韶撠焾竺拇箨爼嬚f:“論年齡,你25歲超了3個月。論學歷,你又不是高中‘老三屆’,因此不符合報名條件。”

童星軟磨硬纏,苦苦哀求,但都無濟于事。無奈之下,童星說:“報上說過,有一定專長和技術特長的超齡青年也可報名。’

會計疑惑地問:“你有什么專長和成果?”

童星說:“我愛好文學,寫了一個多幕秦腔劇本,你看咋樣?”

會計說:“你把劇本拿來,讓我報到區(qū)招生辦審議后再說。”

于是,童星就回家把劇本取來交給了他。

沒幾天,會計告訴童星:“經(jīng)區(qū)招生辦審議,給你報上名了。”

想不到這個凝結了自己多年心血的劇本,竟幫了童星的大忙!他高興得幾乎要跳起來。

然而,高興之余,童星又憂愁起來。自己初中只老老實實上了一年課,其余時間都“停課鬧革命”了,沒有學到多少知識,再加上離高考只剩下一個月時間了。憑這點知識,憑這點復習時間,咋能考上大學呢?

父母勸慰童星說:“你不行,別人可能更不行,因為你平時就愛看書,愛寫點東西……關鍵是要自己給自己打氣,盡力去考,不要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

在父母的鼓勵下,童星立即投入到緊張的復習中去。

當時,童星任小學民辦教師,又當班主任,整天給學生備課上課改作業(yè),忙得無暇復習。再加上學校開展“三講”活動,幾乎天天下午放學后,都要開會,直到晚上七八點才能結束。

無奈之下,童星向學校請假,可校長堅決不批準,說學校教師少,一個蘿卜一個坑,無人替代他的工作。

沒辦法,童星只有靠晚上拼命??赏砩洗謇锝?jīng)常停電,有時0時才來電。童星就0時前先睡覺,0時電來后,就強忍瞌睡,硬掙扎著爬起來復習,一直到天亮。后來一連20多天,整夜都不來電,他就點起煤油燈,常常通宵達旦地攻讀,竟熬完了近10斤煤油。有時實在瞌睡得厲害,就稍微打個盹后,強迫自己睜開眼繼續(xù)復習。

當時,天寒地凍,為了復習方便,童星晚上睡覺從不脫衣服,以至于身上生出了虱子。為了搶時間復習,一日三餐全靠妹妹給他送飯,上廁所都是小跑……

通過復習,政治、語文、歷史、地理課本上的內容,童星幾乎都熟記于心,幾百道政史地練習題,他都背得滾瓜爛熟。

初中數(shù)學課原來只學了一年,童星就把初二、初三的數(shù)學書借來,沒時間請人指導,他就借助書上的例題,自己把書上的練習題從頭到尾全部演習了一遍。

就這樣,白天晚上幾乎連軸轉。臨高考時,童星的身心已十分憔悴,體重減了10斤。

高考那天雞啼時分,母親早早起來,給童星做了家里最好的飯,即黑麥面片為兒子踐行。童星穿著補丁衣服,趕到考場外一看,他們村來應考的人大多都穿戴時髦,衣著光鮮。他們中有人用鄙夷的眼光看著童星,譏笑他的寒酸。

但是,童星心想:咱們考場上再見高低!

然而第一場數(shù)學考試,就把童星給考懵了。數(shù)學試卷一發(fā)下來,他的眼睛頓時花了。天那!那么多試題,幾乎都沒見過。童星努力定了定神,仔細看了會兒試卷。發(fā)現(xiàn)前面幾道題,是初中課本上的內容,但其難度和靈活性,令人望而生畏。

童星下定決心,先主攻第一道十分題。他拼盡全力,攻了近一個小時,終于把這道題攻下來了。童星的頭上熱氣騰騰,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滾。后來有幾道題都作了半錯半對。不過,下午的政治考得較順手,答得較理想,驅散了上午因考數(shù)學受挫籠罩在心頭的烏云。

第二天上午考語文,童星答得更順手,作文題是《難忘的一天》。他滿懷激情,把自己親歷的1977年4月15日《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出版那天,他們公社的群眾翹首企足,喜迎“寶書”的動人情景和自己的感受盡情描寫了出來。

童星的思路出奇的順暢,妙語佳句如滔滔河水在腦海中不斷涌現(xiàn),繼而在他的筆下嘩嘩流淌。以至于兩位監(jiān)考老師有一陣都踱到他的身旁,看他寫作文。

出榜的那天上午,童星多次偷偷地跑到校門口,眼巴巴望著公社的方向,企盼著有人給他送來錄取通知。這時,鄰村的幾個考生已經(jīng)接到錄取通知的消息接連傳來,更使童星心神不安。任憑他苦苦企盼,望眼欲穿,整整一個上午,連個通知影兒都沒見到。

童星心灰意冷,晴朗的天空在他的眼中成了灰蒙蒙的一片?;氐郊依?,正當童星郁郁寡歡,索然無味地吃著午飯時,公社派人把錄取通知送來了。在全村幾十名應考的返鄉(xiāng)青年中,只有童星一個人被錄取。

一時間,童星的家里像過節(jié)一樣熱鬧,鄉(xiāng)親們把他家門前圍得水泄不通。母親買了許多喜糖,不斷撒向前來賀喜的人群。父親興奮地操起板胡,搖頭晃腦地拉著歡快活潑的秦腔曲牌。

童星的弟弟說:

哥!你這錄取通知比掙幾千塊錢還要解饞得多!

長者噙著旱煙袋來到童星家,對他的母親一會兒說:“我看讓娃教書去,教書馬上能拿現(xiàn)錢。”一會兒又說:“我看讓娃上學去,上學比教書有前途!”

父親噙著眼淚,深情地對大伙說:

要不是俺鄧叔(指鄧小平)的政策好,磨盤大的雨點也淋不到俺娃頭上喲!

童星非常感激這次高考,高考不但改變了他人生的命運,也磨煉了他堅強不屈的意志。他由衷地感激敬愛的鄧小平,感激偉大的黨撥亂反正,給他們提供了公平競爭、施展抱負的大好機會!因此,童星后來一直在努力地學習,拼命地工作著。

1977年10月25日,中央臺新聞聯(lián)播播出一條令劉武元興奮不已的消息:“中央決定恢復高考”。人們激情蕩漾,彼此奔走相告。

1977年恢復高考時,劉武元30歲,當時是西安一家建筑公司的工程隊指導員。此時的老三屆絕大多數(shù)都已結婚成家,孩子小,工作累,負擔重,工資低,住房差和對前途心灰意冷正是這些人命運和生活的真實寫照。

劉武元高考報名時一波三折,但總算報上了。還有一個多月就要進考場了,可是過去的書本、教材一本也沒有了,于是去省圖書館借,去找當教師的同學要,憑著原來的記憶去想,劉武元總算回憶起一些依稀的印象。

由于報考對單位是絕對保密的,所以劉武元白天的工作照舊,指導員照常當著,晚上回來再抽時間復習。兒子只有兩歲,父母又遠在外地,有大量的家務事要干。為了給劉武元多擠出些復習的時間,他的愛人主動放棄第一次報考的機會,重點支持他。

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日子,艱苦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下,迎接一天天逼近的高考,劉武元是既喜又憂。

1977年12月5日,劉武元揣著準考證,第一次走進高考考場。坐在他身邊的是一位小伙子。開考前劉武元問他今年多大了,他說19歲了,是今年的應屆畢業(yè)生。

劉武元又問他哪年上學的,他說1966年。

劉武元說:“我1966年就高中畢業(yè)了。當時我學完了所有中學的課程,而你卻一字不識,今天我們在同一個考場,同一張考桌上考大學。如果我考上了可能是現(xiàn)代的‘范進’了,但我祝愿你考上,你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不過,劉武元至今也不知道他的同桌考上沒有,命運如何。

考前的日子不好過,得一天天地拼,考后的日子更不好過,得一天天地等,等待比拼搏更難受。劉武元說,因為命運不在自己手中,真是度日如年,天天都在胡思亂想。

從1978年的元月底到2月底,他周圍的同事不斷有人陸續(xù)收到高考錄取通知書,從重點院校到普通院校,從本科到???。接到的欣喜若狂,接不到的則心急如焚,誠惶誠恐。

劉武元就屬于后一種,天天看傳達室的小黑板,天天沒有他的名字,想查卷子,查分數(shù)又不準。劉武元焦急得快要瘋了。他的愛人則天天勸他,不行咱明年再考,非當范進不可。

從2月等到3月,又等到4月,所有的高考錄取通知書都發(fā)完了,第二批高考又要報名了,劉武元也徹底心灰意冷了。

可是有一天,門衛(wèi)突然進來,告訴劉武元:“你的通知書來了”。

劉武元將信將疑地打開一看,果然是他的,再看那封信上層層疊疊的傳遞單和那已撕破的信封,算是明白了一半,原來是粗心的招考官將他所在的單位“市建五公司三工區(qū)”寫成“市建三公司三工區(qū)”,應投太華路的寄到了辛家廟,一字之差差點兒使劉武元失望。

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劉武元的愛人和弟弟也通過高考,進入大學。

經(jīng)過幾年的寒窗苦讀,夫妻二人相繼畢業(yè),劉武元被分配到市委,妻子被分配到銀行。后來,劉武元擔任了領導職務,使人生的價值得到了一定的體現(xiàn),改變了過去的命運。

劉武元說,1977年的高考重開了一個歷史的新紀元,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同時也讓許多人找到了自強不息的鑰匙。

三、各地分考

●陸開豐說:“考試秩序非常好,參考者,遵守考試紀律;監(jiān)考者,服從考試要求。”

●牟子寧說:“我一直哭著寫高考作文,監(jiān)考老師也哭著看我寫作文,我居然晚了半個小時交考卷。”

●童星的父親噙著眼淚,深情地對大伙說:“要不是俺鄧叔(指鄧小平)的政策好,磨盤大的雨點也淋不到俺娃頭上喲!”

● 各地分考對高考學生進行政審

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在《意見》中,明確規(guī)定考生的政治條件:

政治歷史清楚,擁護共產(chǎn)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勞動,遵守革命紀律,決心為革命而學習。

但是,具體實施起來就出現(xiàn)了偏差。由于長期受極左思潮的影響,人們在思想上總認為“左”比右好,嚴比寬好,材料多比材料少好。

此外,雖然1977年的政審指導思想明確,但是還沒有具體掌握的細則。在執(zhí)行中,即便思想比較解放的同志,在遇到認識不一致的問題時,由于缺少政策依據(jù),通常也不敢過分堅持。

對于六六、六七屆高中畢業(yè)生報考的條件,各地根據(jù)國務院文件的要求,都作了具體規(guī)定,但有的地方偏嚴。

如黑龍江原規(guī)定:

實踐經(jīng)驗比較豐富,并鉆研有成績或確有專長,應有縣、團級以上證明。

但是,該省有些基層單位,在具體掌握時層層加碼。密山縣金沙農(nóng)場的何英健來信反映,他們單位傳達招生文件時提出,這兩屆畢業(yè)生報名,必須榮獲過三等功或連續(xù)三年獲得先進生產(chǎn)者稱號。

省招委在得知這一情況后,通知各地從寬掌握,符合招生文件規(guī)定的這兩屆畢業(yè)生都可報考。

同時,還有一些省、市對這兩屆畢業(yè)生的年齡條件卡得過嚴,沒有考慮實際情況。

1977年11月22日,教育部部長劉西堯,在教育部召開的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文教書記、教育局長電話會議上,專門講這個問題,要求各地在報名時不要卡得過嚴。

同時,也有一些少數(shù)基層單位領導,對改革招生制度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以種種理由阻撓青年報考。個別地方甚至出現(xiàn)壓制青年報考的現(xiàn)象。

有的公社、大隊不支持知識青年報名,如山東萊蕪縣有的生產(chǎn)大隊限制民辦教師、赤腳醫(yī)生報名,提出“考不取就不準再擔任民辦教師或赤腳醫(yī)生”,給報考青年人為設置障礙。

在1977年時,華應春任廣州市東山區(qū)教育局副局長?;謴透呖嫉谝荒?,華應春任新成立的東山區(qū)招生辦首任主任。

華應春說,在1977年恢復高考之初,每一個報名高考的考生都要接受政審這項特殊的調查。成千上萬的調查表飛向社會各個角落,對考生的家庭背景進行詳細調查,考生本人并不會知道調查結果。在錄取中,這一張張調查表,就將決定考生能不能上大學,能上什么樣的專業(yè)。

華應春說,在恢復高考之前廣州沒有招生辦,學生上大學都是通過推薦。

在1977年9月,有紅頭文件下來,說要恢復高考,于是廣州市以及各個區(qū)很快成立招生辦。剛成立時,東山區(qū)招生辦只有5個人。從組織報名,到安排體檢、政審、組織考場、運送試卷、評卷等考務工作,都是由區(qū)招生辦來進行。政審結果都是“內部掌握”。

聽說恢復高考,整個社會歡欣鼓舞,報名者非常踴躍。招生辦從學校調來不少老師幫忙,找了一處比較寬敞的地方,擺起十來張桌子就開始接受報名。每個考生發(fā)一張報名表,填好表格交上來就算報了名。

華應春說,大約一個星期的時間里,報名點一直排著長隊。考生什么年齡、什么模樣的都有,大的三四十歲,小的十六七歲,很多人已經(jīng)結婚生子,但仍然趕來報名,光一個東山區(qū)就報了兩三萬人。

報名表上只是考生最基本的個人資料,政審是在報名之后進行的,而且政審不會影響考試,只要報了名就可以參加高考,但政審結果會影響錄取。

負責政審工作的是組織部??忌鷪竺?,招生辦負責發(fā)出考生的政治情況調查表,通過郵寄的方式發(fā)到考生的父母或直系親屬所在的單位、街道等,對方填寫后再收回,交給組織部,這是一項很龐大的工作。組織部門安排工作人員對考生情況逐一審核并作出結論。政審范圍比較寬泛,包括親屬、港澳關系等。

作出的結論有幾種標準,包括“可以錄取絕密專業(yè)”、“可以錄取機密專業(yè)”、“可以錄取一般專業(yè)”、“不及格”等。學校必須根據(jù)政審的結果來錄取考生。如外交、軍事、部隊院校等,就屬于絕密專業(yè)。

政審的結果不通知考生,都是內部掌握??忌顖笾驹傅臅r候也不知道哪些專業(yè)能不能報。因此,有不少考生因為這個原因,沒能進入自己選擇的專業(yè),從而損失了一些有特長的人才。

北京考生靳元,自學英、日兩門外語,在激光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研究成果。他設計的激光器,比北大設計的體積小,水平先進,是全國科學大會的獻禮項目。靳元也是廠里和區(qū)的科技積極分子。

1977年,靳元的高考總成績是339分。但高等學校以其母親有問題為由,而不愿意錄取他。

還有一個考生是插隊知青,政審材料中記載他有偷竊行為,因此他的檔案被退來退去。

經(jīng)過調查,他確是參加過一次“偷竊”。事情就發(fā)生在他插隊的時候。有一天大家在地里勞動時,肚子都感覺很餓。休息的時候,有人提議摘一些蠶豆夾,回知青點煮煮吃。大家就都同意了。

于是大家齊動手摘了幾斤蠶豆夾,煮著大家一起分吃了。由于此事沒有經(jīng)過隊長的批準,隊里就對他們進行了批評。蠶豆夾是集體采摘集體分吃的,事后大家就淡忘了??墒遣恢罏槭裁次í毎?ldquo;偷竊”的罪過寫進了這個考生的政審材料里,從而影響了他的錄取。

值得慶幸的是,這類的考生在兩批擴招中被錄取了。

1977年,耿振華在新疆博爾塔拉兵團農(nóng)五師81團農(nóng)五連,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

入冬的一天傍晚,耿振華和幾位農(nóng)工正在離連隊1公里遠的磚瓦窯燒窯,突然從連隊的高音喇叭里隱隱約約的傳出了關于恢復高考制度的消息。一連播了好幾天,耿振華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因為那個年代,沒有考大學的概念,上大學也是貧下中農(nóng)的事。

耿振華既高興又憂郁,廣播里常播的、人們常談論的話題就是:

不唯成份,擇優(yōu)錄取,希望有志青年踴躍報考,一顆紅心,兩種準備,接受祖國的挑選……

耿振華屬于是有“問題”的子女,父親當時受管制,經(jīng)長時間的考慮,加之許多長者的說服,耿振華報了名。但僅高考報個“名”,就是一波三折。

耿振華說,1977年的高考,試卷是新疆本地命題,他報的是文科,考5門課,但只考4場。滿分400分,即語文100分,數(shù)學100分,政治100分,歷史和地理合卷各50分。

作文題一是“懷念周總理”,二是“記抓綱治國的幾件事”,讓考生二選一。耿振華選擇懷念周總理??墒撬膊恢涝鯓訉懽魑?,怎樣開頭,急得他冒汗,手發(fā)抖,鋼筆尖把試卷紙幾處戳了洞。

好在他平時喜歡唱歌,記了不少歌詞,最后耿振華以一首歌詞引入:

十里長街送總理,八億神州淚紛飛;人民的好總理,好總理,你像那鮮花一樣潔白,一樣純……

作文就這樣開始了。最后結尾是:

總理啊,您沒有走,您在我們的心中,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以您為楷模,為祖國早日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努力學習、工作。

后來耿振華聽別人說他的作文得了滿分,還成了樣板作文。

數(shù)學考試,由于緊張和粗心,最后一張卷的反面有一道解析幾何大題,耿振華沒有看到,20多分就這樣丟掉了。

1977年高考的程序是:報名、領準考證、考試、體檢、填志愿(即所報學校)、政審、最后錄取。不公布分,不讓查卷,也不張榜,但是各學校去改卷的老師都把分數(shù)抄回來,四下傳看。耿振華考了286分,在不足兩萬人的團場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甚至在博州東部地區(qū)也引起了轟動,社會上紛紛議論:“××壞分子的兒子考了好高的分,是第一名”。

77年高考錄取一直持續(xù)到1978年年初,好多人一百多分都收到了錄取通知書,而耿振華卻一直沒有收到。

耿振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到團場宣教科查詢,回答是:“不清楚”。后又去博州招生辦查找,接待他的是招生辦副主任張憲三和辦事員黃振青。他們的解釋是:“政審不合格”,政審表“上級主管部門審核意見”一欄中明顯寫著“該考生父親的嚴重歷史問題,還未落實定案”。

耿振華的腦子“轟”的一聲,差點栽倒在地上。那幾日他也不知道是怎樣過的。

團場的德高望重的老大學生,得知耿振華的不幸消息后,非常的惋惜和氣憤。他們奔走相告,主動替耿振華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還鼓勵他向上面反映,幫他把反映材料寄到首府烏魯木齊的有關部門。

不久,自治區(qū)工會反饋了意見書。

內容是:耿振華同志請你相信黨,相信組織,確有問題請予當?shù)攸h政部門聯(lián)系;另外,有志青年應一顆紅心兩種準備……

看后,耿振華哭笑不得,反映的問題也就不了了之。就這樣286分也無用,“政審”打碎了耿振華的夢想。

第二年,耿振華又參加了高考,父親的“問題”也徹底解決了,這才圓了他的大學夢。

1977年的政審打碎了許多青年的大學夢,但是并沒有徹底泯滅他們的希望。冬天既然已經(jīng)來臨,那么春天就不會遠了。各行各業(yè)支持高考

1977年12月,各省市紛紛舉行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試。全國各行各業(yè)均給予高考大力的支持與幫助。

12月1日7時10分,撫順到高灣農(nóng)場的公共汽車司機怕考生遲到,在征得乘客同意后,中途站不停車,徑直把考生送到考場。

上海市處處方便考生,公交車憑準考證優(yōu)先乘車,飯店憑準考證優(yōu)先吃飯,有的托兒所星期天不放假,為監(jiān)考人員照看孩子。

北京市商業(yè)部門把熟食送到考場,為考生服務。

遼寧省蘇家屯考區(qū)一名考生乘火車趕考,把準考證落在家里,家里人發(fā)現(xiàn)后趕到車站,但是火車已經(jīng)開動。于是,家長就把準考證交給剛剛開動的貨車乘務員。

貨車到蘇家屯后,貨車乘務員又把準考證交給車站工作人員,車站的同志又火速送到該考生的考場。

王西川參加1977年高考之前,在渭南市孝義棉絨廠工作。他滿懷喜悅的心情,報考了“陜西省財經(jīng)學院”。

自報考之日起,王西川在白天搞好出納業(yè)務工作后,晚上便自封宿舍門,復習到2至3時。有時遇到難題便翻閱資料,甚至到天明。后來由于考試請假,廠長和會計才知道這事,便不由得責怪王西川不告訴他們,以至于沒有給他騰出白天時間復習。

王西川考慮著自己拿國家工資,就不應該耽誤工作,如果白天復習占用上班時間,那是不應該的。王西川暗下決心,一定要考出好成績,報答單位領導和家人,以及親朋好友對他的厚愛和希望。

王西川滿懷信心地走進固市小學考場,考試這一天,天氣非常的炎熱,再加上窗子是用土坯封了半截,悶的人簡直透不過氣來。

走出考場后,王西川與同學對題,答卷還滿意,考得也理想。哪料到,到了晚上,他在距考場一里多路之外的同學家住宿時,到了后半夜,王西川的臉色蒼白、上吐下瀉、疼痛難忍,嚇壞了同學家的所有人。

王西川的同學趕忙給他請了一位赤腳醫(yī)生,醫(yī)生診斷為是“中暑”。打了兩瓶吊針,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得到緩解,結果影響了他第二天早上沒能參加考試。下午,在同學和她們家人勸說不行的情況下,王西川忍著痛,又頑強去參加了考試。

在回家的路上,王西川很后悔,恨自己身體不爭氣,影響了考試成績。這次高考雖然失利了,但是對王西川來說,他會永遠記得曾經(jīng)幫助和支持他的人。

徐衛(wèi)中是張寅虎的恩師。徐老師時任興平縣馬嵬中學的化學老師。他為人忠厚,兢兢業(yè)業(yè),在當時大部分學生都不愿意學習的環(huán)境下,仍然認真對待教學工作,而且特別喜歡張寅虎這個在很多人都不認真學習的環(huán)境下,還算認真學習的學生。

徐老師有一輛非常新的永久牌的自行車,學校老師都很難借用,但農(nóng)村學生張寅虎卻可以隨時使用。

高中畢業(yè)后,張寅虎回到家鄉(xiāng)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

1977年4月的一天,張寅虎接到徐老師的一封來信,信中告訴張寅虎,據(jù)他分析,大學招生可能要考試,要求張寅虎復習高中課程,準備參加高考。

張寅虎對這個消息并不特別興奮,一是覺得自己沒學多少知識,二是對大學招生要進行考試表示懷疑。

在得知他的想法后,徐老師多次來信對張寅虎進行開導,并將一些特別珍貴的油印資料寄來。

為了不辜負老師的期望,也為了有可能實現(xiàn)上大學的夢想,張寅虎白天堅持參加生產(chǎn)隊重體力勞動,晚上則在煤油燈下開始復習中學課程。

1977年10月,廣播里傳來大學招生要在12月考試的喜訊。在許多同齡人為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很難復習完高中本來就沒有努力學習的課程而懊惱時,張寅虎對徐老師給他爭取來的比別人多半年的時間,內心充滿了感激。

在1977年高考中,張寅虎以比較優(yōu)異的成績被陜西師大數(shù)學系錄取,成為在家鄉(xiāng)人眼中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

在恢復高考之際,每一個參加考試的青年都不同程度地感受著來自親朋、好友、師長,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愛,因為這不僅僅是某一個人的高考,而是滿載著全社會,乃至中國美好未來的熱切期待。各地學生考場應試

“高考恢復了!我們可以考大學了!”1977年10月,高考恢復的消息像一陣風似的,席卷了整個江蘇省沙洲縣,夢想被壓抑了太久的知識青年們奔走相告,傳遞著這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高考恢復了,報名便接踵而至。沙洲縣文教局臨時組成招生辦公室,組織報名工作,吳一凡則出任辦公室主任。

沙洲縣共有7所完全中學,按照就近報名的原則,學生們先是到所在地學校報名。報名材料主要包括學校表現(xiàn)、親屬關系、社會關系、思想政治等內容。

政審是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確定一名學生能否參加高考要經(jīng)過兩輪篩選。第一輪是學校的初審,第二輪就是招生辦的復審。

吳一凡說:

所有報名材料都是在同一天上交到我們這里的。高考停止了11年之久,可以想象,當時從各個學校報過來的材料該有多少。

招生辦公室共有7名工作人員,收到學生的報名材料后,吳一凡等人就開始了復審工作。

吳一凡說:

這是項枯燥而嚴謹?shù)墓ぷ?,每個工作人員每天都要看五六十份材料,他們看完后,我還要再審一遍,馬虎不得,因為這關系到國家選拔人才,也關乎著個人命運。

經(jīng)過一個多月緊張的工作,所有參加高考的考生被確定下來。

接下來,招生辦的主要工作就是組織初試、確定考場。直到12月份,在高考的前兩天,高考試卷下發(fā)到各個縣市。

吳一凡一班人住進沙洲縣招待所拆分試卷。把密封的試卷拆開,然后根據(jù)每個考場的考生人數(shù)清點試卷。每個考場是30個考生,那么就要分出32張試卷。最后把這32張試卷卷好,貼上封條蓋章。

為防止泄題,吳一凡他們一天24小時都住在招待所里,不能與外界有任何的接觸。

兩天之后,這批高考試卷順利地分發(fā)到每個考生手中。

吳一凡感慨地說:

1977年高考就像一只命運之手,它給很多人帶去了另一種人生機遇。

1977年12月15日,是劉長木要參加高考的日子。這是恢復高考的第一次考試。對于劉長木來說,能報名參考是多么的不容易!

那年是劉長木下鄉(xiāng)插隊的第四個年頭。當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聚集了10年的一代人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劉長木找到公社李書記要求報名時,心里忐忑不安。李書記對知識青年傾注了心血,每到村里,他都到知識青年集體戶,詢問他們生活慣不慣,干活累不累。總是囑咐隊干部不要讓這些城里來的娃干太累的活,說他們太嫩,正是長身體的時候。

在公社李書記的關心和培養(yǎng)下,劉長木入了黨,擔任大隊和公社共青團的工作,還多次出席省、地、縣團代會和知識青年代表會。

李書記聽了劉長木要參加高考的想法后,沉默了好一陣,最后還是點了頭。

劉長木接過蓋了公社章的報名表時,心里很不是滋味兒。隨后,李書記把劉長木從公社水利工地調回來,對他說:

離考試還有半個月,回市里找資料找老師,復習功課去吧。

在高考的前一天,劉長木乘汽車往高考點而來。但是卻遇到路上堵車。汽車緩緩地蠕動著,爬上壩頭,闖過狼窩溝,在風雪中艱難前進。

等劉長木在路邊的一個小站下車時,天已經(jīng)黑下來了。

這里離劉長木插隊的村還有二十多公里。劉長木邁開雙腿,在冰天雪地中跋涉。

壩上高原的風雪之夜異常寒冷,厚厚的積雪使人走一步陷半腿深。冰冷的雪灌進褲腿,灌進大頭鞋,被體溫融化,寒風一吹,外面又結了冰。

跌跌撞撞走到村時,劉長木已是精疲力盡。

知青伙伴告訴劉長木,高考考點不在他們公社,而是在李家地公社。劉長木一下子懵了。到那里還有二十多公里遠??!這時已是午夜時分,天亮就要開考。況且又是在這樣的風雪之夜。

“騎馬去!找四老漢!”伙伴的話提醒了劉長木。

四老漢,村里大人小孩兒都這么稱呼他,五十多歲了,沒結過婚,是隊里的飼養(yǎng)員。

劉長木敲著生產(chǎn)隊飼養(yǎng)員的窗戶,叫醒了正鼾聲如雷的四老漢。聽說他要騎馬去趕考,四老漢的嘴里嘟囔著:“深更半夜的,又刮著白毛風,考它作甚?”話雖這么說,但是四老漢還是一邊揉著惺忪睡眼,一邊提上馬燈要和劉長木一起去備馬。

這時,在馬燈的輝映下,四老漢一下子看到了劉長木的兩條褲腿凍成了鐵筒一般,一雙大頭鞋也成了兩個大冰塊,他沖劉長木喊道:“你不要你的腿了!”

四老漢半扶半抱,把劉長木放到炕頭,使勁扒下他的大頭鞋和棉褲,放到鍋臺上烤著。又用帶有自己體溫的被子蓋在劉長木的雙腿上。

四老漢在灶膛里加上麥秸,紅紅的火燃燒起來了,映紅了他那布滿皺紋的臉。屋里蒸騰起的熱氣,摻和著雜草味兒、馬糞味兒、旱煙味兒。

四老漢在炕角摸索出一個酒瓶,說:“喝吧,今天剛打了半斤‘八三大曲’,還剩一半。喝了暖暖身子,這大風雪天可不是鬧著玩兒的。”說完,四老漢提上馬燈,抱上馬鞍,到馬棚備馬去了。

劉長木一口氣把酒喝了個底朝天。臨走時,四老漢把劉長木的大頭鞋和大衣扔到一邊,硬是讓他換上自己的白茬老羊皮襖和高腰氈疙瘩。他說劉長木穿的那行頭好看不中用,擋不住壩上的白毛風。

四老漢提著馬燈,送劉長木到村口的路上。他又緊了緊馬肚帶才讓劉長木上馬。

劉長木走了很遠,回頭望去,村口那盞燈還在亮著。

漸漸地,風停了,雪住了,冬天里的太陽遲遲地露出了臉,大地銀裝素裹。

走過鄉(xiāng)間崎嶇小路,來到了寬闊的公路。劉長木策馬揚鞭,身后騰起一片雪霧。

開考的鐘聲終于響了。在李家地公社中學簡陋的考場里,劉長木鎮(zhèn)定自若地開始答卷。

陸開豐是東方紅中學的老師。他所在的中學被指定為高考考點之一。

開考的前幾天,學校分管教育的一位副校長組織全體監(jiān)考老師開了一次預備會議,會議主要講監(jiān)考工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項。

這次會議開了很長時間,從考生入場到拆分試卷再到考生離場,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講得非常細致。這么重視這次高考,不僅因為這是恢復高考之后的第一場高考,還因為在監(jiān)考老師中有很多年輕老師,他們沒有經(jīng)歷過類似的監(jiān)考經(jīng)歷。因此,必須把監(jiān)考工作中的一些環(huán)節(jié)講透徹。

12月11日,高考開始了。東方紅中學有3排平房,大概有20多個教室做了考場,每個考場均設有30個座位。每個考場都安排兩個監(jiān)考老師,巡視員則由縣文教局派出。無論是監(jiān)考教師還是巡視員,都要求政治可靠,工作負責。

陸開豐說:

考試秩序非常好,參考者,遵守考試紀律;監(jiān)考者,服從考試要求。

整個考場都是很安靜的,考風非常淳樸。對此,陸開豐這樣理解:高考停了這么多年,考生們都很珍惜這個機會,都不想出任何差錯。

“高考科目包括語文、數(shù)學、物理和化學合卷、政治和歷史合卷。雖然這是恢復高考后組織的第一場考試,但高考工作卻是非常成功的。”。

考試雖正值寒冷的冬天,但是坐在考場中的沈同明手心里卻微微冒著汗。忐忑、期待……占據(jù)著沈同明的思想和內心。踏進高考考場那一年,沈同明已經(jīng)30歲,結了婚。沈同明說,從自己讀完高三算起,已經(jīng)過去了漫長的11年,才等來了這次參加高考的機會。

1977年的高考,是沈同明通往大學之路的惟一要乘坐的一趟末班車。要實現(xiàn)夢想,這次考試就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因此,他的心里充滿了緊張和不安。

環(huán)顧考場,但見考場內的考生年齡十分懸殊,有的看上去十七八歲,甚至更小一些。而像沈同明這樣的老三屆,大都是30歲左右。

對考場氣氛的感受,也因人而異。老三屆對這場考試都很重視,而一些小青年則沒有“末班車”的擔憂,因為年輕,所以還有機會。

沈同明說:

考完以后,我聽到很多考生在議論,說考試中有很多題目感覺有些棘手。但我覺得考題并不是很難,可能因為是“老三屆”的緣故,中學階段正正規(guī)規(guī)地學,在學校學到的東西要多一點,基礎知識相對要扎實一些。

在化學考試中,有一道關于兩性氫氧化物的考題,當時有很多考生都被卡住了。

“那道題確實是高中無機化學中的一個難點,但是好在我在復習中就已經(jīng)注意到這一點了,所以做這道題時得心應手。”沈同明說。

沈同明說鄉(xiāng)下的考生,在考試前一天就來到了考試地點,住進了招待所。在考化學的前一天晚上,就在住宿的招待所里,沈同明遇到了初中時的一位化學老師,正好就“兩性氫氧化物”的性質做了一番回顧,因而更加深了他對這個知識點的印象。

考完試后,沈同明走出考場,望了望遠處蔚藍色的天空,深深地吸了口氣。此時的他氣定神閑,冥冥中他似乎感到,他的生活將改變方向。

果然,兩個多月以后,沈同明拿到了南京氣象學院的入學通知書,以沙洲縣樂余公社為數(shù)不多的本科生身份,推開了重點高校的大門。

朱松清也是老三屆,31歲的他也參加了高考。

朱松清說,“數(shù)學試卷的最后一道題目是這樣的:一個小球在圓環(huán)上滾動,要求計算小球的速度。當時我列出了一個方程組,兩個方程式,三個未知數(shù)。”可是任憑他用何種方法去解這個方程組,也無法求出最終的結果。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朱松清看看手表,只剩下2分鐘的時間。

2分鐘,正當朱松清準備放棄的時候,他的耳邊突然響起高三物理老師的話:

考試好比一場籃球賽,即使時間只剩下5秒,你也要投最后一次籃。也許,這5秒就是你的希望。

這句話雖已隔11年,但卻給了考場上的朱松清以無盡的鼓勵。

“我堅信,我列出的這個方程組肯定是對的。”

于是,朱松清重新計算起來。他忽然發(fā)現(xiàn),卷子上這道題目的比例畫得相當精確。

“也許我可以換種方式做這道題目。”朱松清耍了個小聰明,他利用題目比例精確的特點,湊出了3個數(shù)字。

“我把湊出來的這3個數(shù)字代到方程組里檢驗了一下,結果發(fā)現(xiàn)完全吻合。”做出來了!朱松清的心里一陣興奮。

“叮鈴鈴――”結束考試的鈴聲準時響起。

“如果我不是抓住了那最后2分鐘的希望,也許我就考不上大學了。”朱松清感嘆不已。

參加高考前,牟子寧正在北京順義插隊。他說:

我一直哭著寫高考作文,監(jiān)考老師也哭著看我寫作文,我居然晚了半個小時交考卷。

當年北京地區(qū)的作文題目是《我在這戰(zhàn)斗的一年里》,這篇作文讓牟子寧感慨頗多,他邊寫邊哭,直到所有考生都離開了考場。監(jiān)考老師看到他如此投入,不但沒有催他交卷,反而看著他的文章陪他一起流淚。

考政治時,盧溝橋事變的時間、地點等填空題他沒答上來,于是牟子寧在空白處寫了一行字:“學習是培養(yǎng)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更不是背‘三字經(jīng)’。”

考試結束后,牟子寧認為自己的這種行為一定會激怒判卷老師,可能不會被錄取了。

但是,一天傍晚,牟子寧正在月光下學習,忽然聽到隊里廣播通知他去取通知書。于是,牟子寧一路狂奔跑到大隊部,一看是北京大學寄來的,他忍不住淚流滿面。一起插隊的幾個伙伴得知這個喜訊之后,禁不住和他緊緊地抱在一起……

1977年,陳建功28歲。

他說,如果不是耽誤,18歲也就進考場了。但是18歲那年,他卻卷起鋪蓋,到京西的木城澗煤礦當了一名巖石掘進工。

陳建功又瘦又小,體重不過百十斤,扛起和他一般沉的風錘,晃晃悠悠,齜牙咧嘴。他最拿手的活兒是跟車,即叼著哨子,在飛馳的煤礦車間躥上躥下,摘鉤、掛鉤、甩車、頂車……一干就是10年。

28歲了,居然又要進考場。10年里,陳建功做過大學的夢??墒?,無論他怎樣拼命地、實實在在地干活兒,都幫不了他實現(xiàn)上工農(nóng)兵大學的夢。因為他有一個“臭老九”的父親,也因為他有所謂的“反動言論”,最終被拒之門外。

陳建功暗下決心,堅決不再進考場,嘔的就是這口氣。

他一邊挖煤,一邊讀書,除了《毛澤東選集》和馬列主義著作,幾乎無書可讀,可他還是讀了不少書,其中的大多數(shù),就是他的媽媽利用她負責北大附中教師資料室之便,偷偷借書給他讀的。就這樣,他讀了10年。

陳建功不愿考大學,但是媽媽希望他活得明白、自信、充實。媽媽說,過去時代,她絕不逼他,誰讓咱家不是“工農(nóng)兵”呢?,F(xiàn)在黨又讓咱考了,咱還不考?

在媽媽的說服下沒辦法,陳建功同意考北大。

陳建功說,除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也有一點膽怯。文史他倒不怵,可是數(shù)學他已經(jīng)10年沒摸了。翻開一本初中的數(shù)學,何為“最大公約數(shù)”?何為“最小公倍數(shù)”?竟然如墜云霧中。就這樣去考數(shù)學,豈不要考零蛋!

但是拗不過媽媽的?嗦,陳建功回北京探家后,又回到礦山,拿著媽媽給準備好的一套高中課本,昏天黑地地背起來。

同陳建功在一個宿舍的黃博文,也是和他一起到礦上挖煤的“老三屆”,他考的是數(shù)學專業(yè)。黃博文對陳建功說,他最怵作文的開頭,請問如何才能開好那個“頭”?這問題實在有一點臨時抱佛腳的味道。

陳建功說,我教你一招兒:

你看看作文的題目能不能寫成書信體,如果能寫成書信體,你就照著一封信去寫就成,又新鮮,又直截,那開頭兒不就解決了?

黃博文說“妙哉”,天天祈禱著能讓他用上“書信體”。

陳建功背數(shù)學公式背到煩時,向黃博文抱怨說:“極大值公式太復雜啦,我是無論如何也背不下來了。”

黃博文一笑,說:“我也教你一招兒,你用‘導數(shù)’來求,就簡單得多!”隨后教了陳建功一個“導數(shù)”公式,告訴他只需把某數(shù)據(jù)放這兒,某數(shù)據(jù)放那兒,用公式一套,極大值自然出來。

“你就聽我的,沒錯兒,你也別問什么是導數(shù),就照著這公式套吧!既省得背那么復雜的極大值公式了,還顯得你有學問哪!”

陳建功也說“妙哉”,也天天祈禱著數(shù)學試卷里多幾道“極大值”的題,好讓他的“導數(shù)公式”大顯身手。

在一個凄清而寒冷的早晨,陳建功、黃博文,還有其他20幾個年輕人,在微微的晨光中爬上了一輛卡車??ㄜ囋诒┩翐P塵的公路上疾馳,碎石渣劈劈啪啪亂響,山路彎來繞去,他們在車里。時而撞向左邊,時而擁到右邊……

考場在十幾公里以外的中學,那是一所簡陋的山區(qū)學校,陳建功他們就在那里續(xù)上了10年前的大學夢。

考完語文,第一個沖出來擁抱陳建功的是黃博文。他教給他的“書信體”居然派上了用場!

考完數(shù)學,擁抱黃博文的,就是陳建功了,其中最難的,居然就是兩道求極大值極小值的題,陳建功頓感得意。

幾個月以后,陳建功懷揣著錄取通知書,走進北大的校園里。面對那些學風嚴謹、學識過人的教授們,面對一個浩若煙海的學問的世界,他才意識到,當初自己的自負是多么的可笑。

1977年的高考,不是一個人的戰(zhàn)場,因為它牽動著無數(shù)人的心。考生走進大學校園

“1977年冬天的那一場高考改變了自己一生。以前是一個‘鐵匠’,從大學回到工廠時心里透了亮,明白該怎么創(chuàng)造,那才是真正的干活,知識的力量真是無窮盡的。”劉建同說。

1977年參加第一次高考前,劉建同是山東工學院機械廠鍛造車間的車間副主任。從1970年中學畢業(yè)起,他就一直在車間工作。他所處的車間為大型機械生產(chǎn)精鍛齒輪,特別是在的新時期,百廢待興,上游機械產(chǎn)業(yè)明顯加快了產(chǎn)品生產(chǎn)速度,這也導致他們的產(chǎn)品供不應求。

可就在1977年夏季一個炎熱的夜晚,他們最重要的一臺機床壞了。生產(chǎn)爭分奪秒,如果工期被延誤,機械工業(yè)廳下達的生產(chǎn)指標便無法完成,于是劉建同和工友們連夜搶修。面對陌生的機械核心部件,他們大膽操作,最終保證了生產(chǎn)正常進行。

在參加高考考語文的時候,作文題目是《難忘的一天》,盡管考試時已是寒冷的冬天,可劉建同一下就想起了那個汗流浹背的夏夜。他慢慢整理好思緒,沉下心來,把一段真實鮮活的經(jīng)歷復原到試卷上,這樣的一篇文章讓他的語文獲得了高分。

“沒有華麗的文筆,我們那些從車間、部隊、田間走出來的考生,作文普遍寫得很實在,都是身邊實實在在發(fā)生的事兒。”

高考結束后,劉建同和自己一個高考前在電臺當記者的朋友聊起了作文題。“他寫的是采訪中遇到的一個惜煤如金的老礦工,他在煤礦采訪時,被一位身處大煤礦、卻連煤渣也不忍浪費的老礦工深深感動了。他的作文就寫了被感動的那一天,結果他的語文得了很高的九十多分。”

劉建同從1960年到1966年讀小學,畢業(yè)后和其他同學一樣在家閑了兩年,1968年到1970年又上了兩年中學。在兩年的中學里,學校只給劉建同他們發(fā)過一次語文課本,其他課程就只是聽老師講,沒有課本沒有筆記,也沒有課后作業(yè)。

以這樣的求學經(jīng)歷參加高考,難度可想而知。劉建同下決心上大學是在1976年后,盡管已經(jīng)在鍛造車間工作了6年,可鍛工的工作環(huán)境時刻讓他無法“安分”。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這就是鍛造車間實際的工作狀態(tài),環(huán)境極為艱苦,因此。他期盼著“穿白大褂,坐操作間”指揮機器人操作,他還和工友們試驗過制作“機械手”。

當通過電影了解了,目前我國的機械化水平與機械化程度較高國家工作狀況的差異后,劉建同下定了考大學的決心。

當時廠里200多名工友,像劉建同一樣要參加高考的有10多名。他們白天在車間工作,晚上拿出頗費了一番周折才借到的教科書自學。

“多數(shù)單身職工都在下班后打撲克、聊天,可是我下班后還要埋頭學習,的確很累。”可底子太差,復習常常讓他感覺沒有頭緒。

1977年下半年,劉建同參加了一個專門為像他這樣基礎差,卻又想?yún)⒓痈呖嫉娜伺e辦的培訓班。數(shù)學一共輔導了4次,可這4次就讓劉建同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他突然覺得自己的知識變得系統(tǒng)起來。

劉建同感慨地說:

過去上學都是在浪費生命,所以當學習的機會到來時我們萬分珍惜。

劉建同如愿考入山東工學院,那時他25歲,班里年齡最大的同學年近30歲,最小的直到二年級還沒有選舉權。就在這樣一個班級里,學習氣氛極其濃厚,大家面對知識如饑似渴,都在爭分奪秒為自己過去的欠缺做補習。

“當時學校規(guī)定22時30分準時熄燈,可有些同學特別珍惜時間,有一次一個姓周的同學就護著電閘不讓學生處的老師斷電,還引起了不小的沖突,可當時大家要電的確是為了學習,那時候同學們的感覺都是‘學不夠’。”劉建同說。

畢業(yè)后,劉建同放棄留校,回到鍛造車間。劉建同當時的愿望就是要干點“實際的事兒”。像他一樣想法的同學在班里占了大多數(shù)。

“那時候的畢業(yè)生進工廠,直接下車間就能干活,對于工礦企業(yè),山東工學院的畢業(yè)生比清華、北大名牌大學的學生還受歡迎。”

回到車間的劉建同在自己的崗位上堅持技術革新,多次獲得教育部和省科技廳獎勵。

張凌燕說,恢復高考時,她是村里的赤腳醫(yī)生,那是讓許多回鄉(xiāng)知青羨慕的崗位,憑著年輕人的自信和熱情、執(zhí)著和努力,她在很短的時間里基本掌握了農(nóng)村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的診斷和治療,吸引了眾多本村和外村的村民前來就診。把村里的醫(yī)療站辦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

如果不是國家恢復高考,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張凌燕也許會成為一個頗有名氣的鄉(xiāng)村醫(yī)生。

然而,當國家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時,出于對未來的考慮,張凌燕毅然走進高考大軍的行列。

買資料,上輔導班聽課,通宵達旦地復習,頂著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忍受著他人的白眼和譏諷,經(jīng)過一番艱苦地拼搏,張凌燕終于走進了大學的校門。

回想當年的選擇,張凌燕依然覺得無怨無悔。她說:

的確,是高考改變了我的命運。

當恢復高考制度的消息傳來后,童星立即興沖沖地去大隊報名??韶撠焾竺拇箨爼嬚f:“論年齡,你25歲超了3個月。論學歷,你又不是高中‘老三屆’,因此不符合報名條件。”

童星軟磨硬纏,苦苦哀求,但都無濟于事。無奈之下,童星說:“報上說過,有一定專長和技術特長的超齡青年也可報名。’

會計疑惑地問:“你有什么專長和成果?”

童星說:“我愛好文學,寫了一個多幕秦腔劇本,你看咋樣?”

會計說:“你把劇本拿來,讓我報到區(qū)招生辦審議后再說。”

于是,童星就回家把劇本取來交給了他。

沒幾天,會計告訴童星:“經(jīng)區(qū)招生辦審議,給你報上名了。”

想不到這個凝結了自己多年心血的劇本,竟幫了童星的大忙!他高興得幾乎要跳起來。

然而,高興之余,童星又憂愁起來。自己初中只老老實實上了一年課,其余時間都“停課鬧革命”了,沒有學到多少知識,再加上離高考只剩下一個月時間了。憑這點知識,憑這點復習時間,咋能考上大學呢?

父母勸慰童星說:“你不行,別人可能更不行,因為你平時就愛看書,愛寫點東西……關鍵是要自己給自己打氣,盡力去考,不要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

在父母的鼓勵下,童星立即投入到緊張的復習中去。

當時,童星任小學民辦教師,又當班主任,整天給學生備課上課改作業(yè),忙得無暇復習。再加上學校開展“三講”活動,幾乎天天下午放學后,都要開會,直到晚上七八點才能結束。

無奈之下,童星向學校請假,可校長堅決不批準,說學校教師少,一個蘿卜一個坑,無人替代他的工作。

沒辦法,童星只有靠晚上拼命??赏砩洗謇锝?jīng)常停電,有時0時才來電。童星就0時前先睡覺,0時電來后,就強忍瞌睡,硬掙扎著爬起來復習,一直到天亮。后來一連20多天,整夜都不來電,他就點起煤油燈,常常通宵達旦地攻讀,竟熬完了近10斤煤油。有時實在瞌睡得厲害,就稍微打個盹后,強迫自己睜開眼繼續(xù)復習。

當時,天寒地凍,為了復習方便,童星晚上睡覺從不脫衣服,以至于身上生出了虱子。為了搶時間復習,一日三餐全靠妹妹給他送飯,上廁所都是小跑……

通過復習,政治、語文、歷史、地理課本上的內容,童星幾乎都熟記于心,幾百道政史地練習題,他都背得滾瓜爛熟。

初中數(shù)學課原來只學了一年,童星就把初二、初三的數(shù)學書借來,沒時間請人指導,他就借助書上的例題,自己把書上的練習題從頭到尾全部演習了一遍。

就這樣,白天晚上幾乎連軸轉。臨高考時,童星的身心已十分憔悴,體重減了10斤。

高考那天雞啼時分,母親早早起來,給童星做了家里最好的飯,即黑麥面片為兒子踐行。童星穿著補丁衣服,趕到考場外一看,他們村來應考的人大多都穿戴時髦,衣著光鮮。他們中有人用鄙夷的眼光看著童星,譏笑他的寒酸。

但是,童星心想:咱們考場上再見高低!

然而第一場數(shù)學考試,就把童星給考懵了。數(shù)學試卷一發(fā)下來,他的眼睛頓時花了。天那!那么多試題,幾乎都沒見過。童星努力定了定神,仔細看了會兒試卷。發(fā)現(xiàn)前面幾道題,是初中課本上的內容,但其難度和靈活性,令人望而生畏。

童星下定決心,先主攻第一道十分題。他拼盡全力,攻了近一個小時,終于把這道題攻下來了。童星的頭上熱氣騰騰,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滾。后來有幾道題都作了半錯半對。不過,下午的政治考得較順手,答得較理想,驅散了上午因考數(shù)學受挫籠罩在心頭的烏云。

第二天上午考語文,童星答得更順手,作文題是《難忘的一天》。他滿懷激情,把自己親歷的1977年4月15日《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出版那天,他們公社的群眾翹首企足,喜迎“寶書”的動人情景和自己的感受盡情描寫了出來。

童星的思路出奇的順暢,妙語佳句如滔滔河水在腦海中不斷涌現(xiàn),繼而在他的筆下嘩嘩流淌。以至于兩位監(jiān)考老師有一陣都踱到他的身旁,看他寫作文。

出榜的那天上午,童星多次偷偷地跑到校門口,眼巴巴望著公社的方向,企盼著有人給他送來錄取通知。這時,鄰村的幾個考生已經(jīng)接到錄取通知的消息接連傳來,更使童星心神不安。任憑他苦苦企盼,望眼欲穿,整整一個上午,連個通知影兒都沒見到。

童星心灰意冷,晴朗的天空在他的眼中成了灰蒙蒙的一片。回到家里,正當童星郁郁寡歡,索然無味地吃著午飯時,公社派人把錄取通知送來了。在全村幾十名應考的返鄉(xiāng)青年中,只有童星一個人被錄取。

一時間,童星的家里像過節(jié)一樣熱鬧,鄉(xiāng)親們把他家門前圍得水泄不通。母親買了許多喜糖,不斷撒向前來賀喜的人群。父親興奮地操起板胡,搖頭晃腦地拉著歡快活潑的秦腔曲牌。

童星的弟弟說:

哥!你這錄取通知比掙幾千塊錢還要解饞得多!

長者噙著旱煙袋來到童星家,對他的母親一會兒說:“我看讓娃教書去,教書馬上能拿現(xiàn)錢。”一會兒又說:“我看讓娃上學去,上學比教書有前途!”

父親噙著眼淚,深情地對大伙說:

要不是俺鄧叔(指鄧小平)的政策好,磨盤大的雨點也淋不到俺娃頭上喲!

童星非常感激這次高考,高考不但改變了他人生的命運,也磨煉了他堅強不屈的意志。他由衷地感激敬愛的鄧小平,感激偉大的黨撥亂反正,給他們提供了公平競爭、施展抱負的大好機會!因此,童星后來一直在努力地學習,拼命地工作著。

1977年10月25日,中央臺新聞聯(lián)播播出一條令劉武元興奮不已的消息:“中央決定恢復高考”。人們激情蕩漾,彼此奔走相告。

1977年恢復高考時,劉武元30歲,當時是西安一家建筑公司的工程隊指導員。此時的老三屆絕大多數(shù)都已結婚成家,孩子小,工作累,負擔重,工資低,住房差和對前途心灰意冷正是這些人命運和生活的真實寫照。

劉武元高考報名時一波三折,但總算報上了。還有一個多月就要進考場了,可是過去的書本、教材一本也沒有了,于是去省圖書館借,去找當教師的同學要,憑著原來的記憶去想,劉武元總算回憶起一些依稀的印象。

由于報考對單位是絕對保密的,所以劉武元白天的工作照舊,指導員照常當著,晚上回來再抽時間復習。兒子只有兩歲,父母又遠在外地,有大量的家務事要干。為了給劉武元多擠出些復習的時間,他的愛人主動放棄第一次報考的機會,重點支持他。

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日子,艱苦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下,迎接一天天逼近的高考,劉武元是既喜又憂。

1977年12月5日,劉武元揣著準考證,第一次走進高考考場。坐在他身邊的是一位小伙子。開考前劉武元問他今年多大了,他說19歲了,是今年的應屆畢業(yè)生。

劉武元又問他哪年上學的,他說1966年。

劉武元說:“我1966年就高中畢業(yè)了。當時我學完了所有中學的課程,而你卻一字不識,今天我們在同一個考場,同一張考桌上考大學。如果我考上了可能是現(xiàn)代的‘范進’了,但我祝愿你考上,你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不過,劉武元至今也不知道他的同桌考上沒有,命運如何。

考前的日子不好過,得一天天地拼,考后的日子更不好過,得一天天地等,等待比拼搏更難受。劉武元說,因為命運不在自己手中,真是度日如年,天天都在胡思亂想。

從1978年的元月底到2月底,他周圍的同事不斷有人陸續(xù)收到高考錄取通知書,從重點院校到普通院校,從本科到???。接到的欣喜若狂,接不到的則心急如焚,誠惶誠恐。

劉武元就屬于后一種,天天看傳達室的小黑板,天天沒有他的名字,想查卷子,查分數(shù)又不準。劉武元焦急得快要瘋了。他的愛人則天天勸他,不行咱明年再考,非當范進不可。

從2月等到3月,又等到4月,所有的高考錄取通知書都發(fā)完了,第二批高考又要報名了,劉武元也徹底心灰意冷了。

可是有一天,門衛(wèi)突然進來,告訴劉武元:“你的通知書來了”。

劉武元將信將疑地打開一看,果然是他的,再看那封信上層層疊疊的傳遞單和那已撕破的信封,算是明白了一半,原來是粗心的招考官將他所在的單位“市建五公司三工區(qū)”寫成“市建三公司三工區(qū)”,應投太華路的寄到了辛家廟,一字之差差點兒使劉武元失望。

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劉武元的愛人和弟弟也通過高考,進入大學。

經(jīng)過幾年的寒窗苦讀,夫妻二人相繼畢業(yè),劉武元被分配到市委,妻子被分配到銀行。后來,劉武元擔任了領導職務,使人生的價值得到了一定的體現(xiàn),改變了過去的命運。

劉武元說,1977年的高考重開了一個歷史的新紀元,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同時也讓許多人找到了自強不息的鑰匙。

點擊獲取下一章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