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4 09:28:10

●鄧小平在大會上說:“我愿意當大家的后勤部長,愿意同各級黨委的領導同志一起,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葉劍英為全國科學大會寫了五絕詩:“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zhàn)能過關。”

●郭沫若在科學大會閉幕式上說:“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

● 大會召開

開始籌備全國科學大會

1977年6月6日,全國科學大會籌備工作領導小組成立。由方毅、李昌、武衡、張愛萍等16人組成。

領導小組成立后,主要作了以下工作,起草會議的主要文件;編印《簡報》;審定100多分典型材料;評選先進集體814個,先進科學技術工作者1158人,優(yōu)秀成果7000多項;籌辦了民用口和國防口兩個科研成果展覽會;還安排了接待、保衛(wèi)、組織和會務方面的工作。

1977年8月29日,全國科學大會籌備工作辦公室發(fā)布了《關于迎接全國科學大會的宣傳要點》。

1977年8月,中共中央十一大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正式宣布:

中央決定,在適當?shù)臅r候召開全國科學大會。

1977年9月5日至9月15日,在北京前門飯店,全國科學大會預備會議召開。

會議討論了代中央草擬的《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研究了大會代表名額分配、典型材料、評選辦法、規(guī)劃工作、成果展覽等各項籌備工作。會上還印發(fā)了葉劍英副主席為科學大會寫的五絕詩《攻關》:

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

科學有險阻,苦戰(zhàn)能過關。

大會召開兩天前,聶榮臻賦詩《攀高峰爭朝夕》祝賀:

華旸出谷天下明,陰霾一掃九州通。

昂首趕超新距差,頓足狠批四幫兇。

廿余滄桑足堪訓,奮起攻關新長征。

且喜《沁園春》意好,今朝更待《滿江紅》。

大會召開后,葉劍英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之情,又潑墨揮毫寫下一首新詞《??茖W大會——調寄憶秦娥》:

追科學、西方世界鞭先著。

鞭先著,宏觀在宇,微觀在握。

神州九億爭飛躍,衛(wèi)星電逝吳剛愕。

吳剛愕,九天月攬,五洋鱉捉。

這首詞概括了世界科學發(fā)展的現(xiàn)狀以及我國科學的發(fā)展同西方世界的差距,為發(fā)展我國的科學事業(yè),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指出了主攻方向,并指出,我們正在做我們的前人從未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yè)。我們的事業(yè)一定要勝利,一定能勝利。

9月18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

在同一天,中共中央作出《關于成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決定》。方毅被任命為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全國科學大會的籌備工作,更加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1977年9月19日,鄧小平和方毅與教育部主要負責人劉西堯等座談了教育戰(zhàn)線的撥亂反正問題。鄧小平憑其智慧和勇氣,為全國科學大會的順利召開作了思想上的準備。

9月21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首都體育館召開萬人大會傳達《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和全國科學大會預備會議的精神。

9月23日,《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在電臺、報紙全文廣播和刊登公布,直接同全國人民見面。這篇長達12頁的“通知”指出:

中央決定,1978年春,在北京召開全國科學大會。全國科學大會的任務是,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貫徹執(zhí)行黨的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路線,深入揭批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四人幫”,交流經(jīng)驗,制定規(guī)劃,表揚先進,特別要表揚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科學技術工作者和工農(nóng)兵群眾,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和全體科學技術工作者,向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進軍。

“通知”同時指出,四個現(xiàn)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能不能把科學技術搞上去,是關系到我們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大問題。

“通知”深入批判了“四人幫”在科技戰(zhàn)線的倒行逆施,闡述了新時期我國科技事業(y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包括建設又紅又專的科技隊伍,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貫徹執(zhí)行百家爭鳴的方針,制定科技規(guī)劃,堅持學習和獨創(chuàng)相結合等。

“通知”同時肯定了建國20多年來科學工作的路線、方針和科技人員的努力,提出要恢復研究生制度,恢復職稱制度等等。

通知還明確指出:

要抓緊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應當恢復技術職稱,建立考核制度,保證科學研究人員每周至少必須有六分之五的業(yè)務工作時間。

早在科教座談會期間,就有人提出要保證六分之五的科研時間。鄧小平當時插話說,前邊要加上“至少”兩個字。這一點不僅寫進了召開科學大會的通知,也寫進了科學大會開幕式的講話中。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剛開始提出“六分之五”時,有的覺得辦不到,有的心有余悸,生怕弄不好要“挨棍子”,還有個別人想不通。后來黨委意識到,保證“六分之五”,絕不是一個時間安排的一般性技術問題,而是要不要開展科學實驗、高速度發(fā)展科技事業(yè),在本世紀內(nèi)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問題。

這個文件下發(fā)以后,很多地方特別是知識分子薈萃的地方,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在科學大會的籌備過程中,各省、市、自治區(qū),各部門都把籌備工作作為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積極開展科研工作的契機。

各地區(qū)、各部門積極推選大會代表和特邀代表;推薦先進典型和優(yōu)秀科技成果;分別制定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整頓和充實科研單位的領導班子,建立和健全黨委領導下的所長分工負責制;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恢復技術職稱,提拔了一批專家學者。

安徽省委對5000多名用非所學的科技人員,進行合理調整,努力做到人盡其才,各得其所;上海、廣東等地都召開了科學大會,表彰科學技術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科技戰(zhàn)線出現(xiàn)了新面貌。

許多省、市、自治區(qū)召開了不同規(guī)模的科技工作會議或科技人員座談會,表揚在科研工作中作出貢獻的科技人員,鼓勵他們努力鉆研業(yè)務,走又紅又專的道路。

制定全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也是全國科學大會的重要任務之一。自中央發(fā)出召開大會的“通知”后,相繼召開了全國自然科學學科規(guī)劃會議和全國科學技術規(guī)劃會議,制定了《1978年—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草案)》。

科學大會通知發(fā)布以來,各地出現(xiàn)了向科技部門寫信,提建議,獻成果,薦人才的熱潮,僅中科院每天就收到人民來信二三百封。

這一系列舉措,很快扭轉了科研工作長期停頓的局面,使科技界在撥亂反正中起到了帶頭作用,為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做好了充分準備。

籌備組起草科學大會講稿

隨著全國科學大會進入籌備階段,方毅同志負責籌備工作。當時剛上任的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童大林負責大會的文件起草工作,中科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明瑜則負責起草組的日常工作。

因任務繁重,時間緊迫,大會籌備組需要從中央各部門借調大批干部幫忙。曾做過中宣部秘書長的童大林,對胡平有所了解,知道他文筆不錯,就推薦胡平參加文件起草組的工作。

文件起草組的主要任務,是代中央領導人華國鋒、鄧小平起草在大會上的講話以及方毅的工作報告,同時進行調研,搜集資料,寫成簡報,供領導和大會代表參考。

需要起草的幾個文件中,最重要的是華國鋒和鄧小平的稿子,因為政策聲明都在這兩個稿子里,由吳明瑜和林自新負責起草。當時,吳明瑜是國家科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林自新是國家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吳明瑜、林自新兩個人都曾多次聽過鄧小平的談話,對鄧小平的思想比較熟悉。他們從鄧小平作為科學教育主管領導人的角度出發(fā),在寫作中吸收了鄧小平同志當時的一系列講話精神。

鄧小平在1977年對科學、教育問題作了一系列精彩論述。鄧小平曾鮮明地提出:

無論是從事科研工作的,還是從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勞動者。

鄧小平特別強調,要把這個問題講清楚,因為這個問題同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有關。知識分子問題不僅是科學界、教育界的問題,而且是整個國家的重大政策問題。

吳明瑜兩人為此還專門查閱了“馬恩全集”中有關知識分子的論述,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尋找充分的理論依據(jù)。

華國鋒作為當時國家最高領導人,他的稿子必須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講。吳明瑜和林自新商量之后,決定征求一下胡耀邦的意見,當時胡耀邦同志在中央黨校工作,但非常關心科學工作。胡耀邦建議華國鋒的講話講一講科教興國或者叫科教建國。胡耀邦說:

舊社會有很多企業(yè)家、科學家、教育家提出了工業(yè)救國、實業(yè)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都不成功,為什么?因為政治沒有改變,政權還在反動分子手上,它根本不會去推動科學工作的發(fā)展,更不可能來搞教育興國?,F(xiàn)在有條件了,我們應該提出一個新的口號,叫科教興國或者科教建國。

胡耀邦的這個設想與鄧小平當時講話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當時,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就是說要科教興國,要搞四個現(xiàn)代化,突破口就是科學技術,而科學技術的基礎在于教育,要培養(yǎng)人才。他們高興地接受了胡耀邦同志的建議,把兩個稿子擬好了。

講話稿寫好后,先送方毅聽取意見,又請胡喬木幫助修改。改定后,兩個稿子同時送上去。

鄧小平看后說:“科委給我起草的講話稿,我看寫得很好,文字也很流暢,多半都是我講過的話。”

鄧小平的講話稿一共有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有兩個主要論點: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引用了馬克思的話“生產(chǎn)力中也包括科學”,并作了進一步的分析和闡述。

第二部分講科技隊伍建設。

第三部分是科技工作的一些實質性的措施內(nèi)容,包括黨如何領導科學技術工作,科學工作中如何配備干部,怎么選拔人才,學術上堅持“百家爭鳴”方針等具體內(nèi)容。

鄧小平認為第三部分也很重要,他有一次跟外國人講,“我在科學大會上的發(fā)言,講的第三部分不為很多人注意,大家沒有注意,其實很重要,我愿意當大家的后勤部長”。

鄧小平對“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這句話非常喜愛。

1989年他會見外賓的時候又說了一段話,他說:

過去說,馬克思認為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現(xiàn)在看來不夠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

鄧小平講“第一”這兩個字不僅僅是個序列問題,他講的是“第一重要”,是最重要的生產(chǎn)力,因為科技推動了其他的生產(chǎn)力。

講話稿體現(xiàn)了鄧小平的改革思想和多次講話精神,他只調整了個別段落和字句。并很快給了回音。

不久,鄧小平的這份講話稿又送到中央審閱。

1978年2月底,鄧小平找胡喬木、鄧力群和于光遠商談講話稿的修改問題。鄧小平說:我還有一些話想講一講。我想講四個問題:第一個是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這是馬克思的觀點,馬克思的書里寫過了;第二個是關于又紅又專;笫三個是關于科學技術隊伍;第四個是關于黨委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

在鄧小平談話以后,鄧小平在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稿由胡喬術負責修改。

胡喬木按照鄧小平的要求,概括了鄧小平1975年和1977年以來對科學技術的一系列論述,強調了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闡述了社會主義科學技術事業(yè)的一系列方針政策。

大會開幕的前一天,宣傳口的一位負責人打電話來,又提了兩條意見:第一條意見,建議修改一個標點符號;第二條意見,關于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建議修改成“我們已經(jīng)有了一支工人階級的又紅又專的知識分子隊伍”。

這個意見與鄧小平同志講稿里的意思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因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全稱,是指知識分子的整體隊伍。說“有了一支”,是多大的比例呢?

吳明瑜等與方毅同志討論時明確提出了這個看法,方毅同志立即向鄧小平匯報。

鄧小平說:“第一條意見接受,標點符號你們改一改;第二條意見不改,維持原樣。”

鄧小平的講話極大地鼓舞了科學家們獻身祖國的熱情。

3月25日,會議組織者在碰頭商議時,提出進一步完善大會閉幕式的構想,就是在閉幕式上再請一個人來講話,目的是掀起一個新的高潮,來與鄧小平在開幕式上的講話相呼應。

大家自然想到了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郭沫若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又是人大副委員長,同時又是詩人,在國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這個身份來講話再合適不過了。

但問題是做這個決定時離大會開幕只有幾天時間了,郭沫若仍臥病在床。會議開幕式時,他就是從醫(yī)院直接來到主席臺就座的,而且不能久坐。由他親筆寫講話稿已經(jīng)不可能,所以會議組織者請文件起草組為郭沫若院長起草一篇講話稿,給大家再鼓鼓勁,把撥亂反正、思想解放推向高潮。

這時,胡平提議請作家徐遲來寫這篇講話稿。徐遲剛剛發(fā)表了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對科技界很有感情,同時他本身是詩人,能很好地把握郭沫若的思想。這個建議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贊同。

當天下午,胡平來到徐遲的駐地友誼賓館。見到徐遲,說明來意,徐遲答應胡平第二天來取。

第二天,胡平如約來到徐遲的駐地,取到了稿子。

回來的路上,胡平仔細地看了徐遲的文章,越看越覺得不對勁。徐遲的文章浪漫而松散,作為一個詩人對科學大會的感想,發(fā)表在報紙上是可以的。但是,作為大會閉幕式上的正式結束語,就不太合適。

回到會務組,胡平把文章交給領導,大家都覺得不能用。怎么辦?再找人寫已經(jīng)沒有時間了。

負責人童大林說:“不考慮在外面找人了,就在我們內(nèi)部找吧。”

主管文件起草的吳明瑜推薦胡平:“老胡,你來寫。”大家都表示同意。

胡平接受了任務。他同時提出一個要求,回家閉門寫。領導同意了。

臨走前,胡平還征求了吳明瑜的意見,問他這篇稿子應該寫些什么。

吳明瑜建議他談談科學與幻想的關系。因為幻想會激發(fā)科學家靈感,在這方面可以發(fā)揮一下。

胡平夾著一個舊書包,離開了籌備組所在地的京西賓館,坐上公共汽車回家。從京西賓館回家的路上,胡平緊閉雙眼,苦苦思索。會議的精神已經(jīng)領悟了,科技界的一些情況,他也比較熟悉了。但是,文章應從哪里下筆呢?

沉思中的胡平無意間睜開眼睛,他向車窗外望了一眼。這時已將近四月,路邊一片新綠,到處開滿了鮮花,春天到了。

大半年來,胡平吃住在賓館,整天泡在文山會海里,完全沒有注意到外面節(jié)氣變化。這時,忽然看到這一片綠色,就像春天一下子走到了面前。胡平的靈感迸發(fā)了。

胡平想:

科技界,科學家得到了解放,科學規(guī)劃也開始了,這不是科學的春天嗎?春天就是轉折,就是突破。那么,這次科學大會正是科學的春天到來的標志。我就抓住這個突破,這個轉折。

胡平趕緊掏出筆記本,寫下了《科學的春天》這個題目,接著匆匆忙忙寫下了當時各種想法,生怕回家時就忘記了。

回到家里,胡平把自己關在小屋里開始埋頭寫作。

首先,胡平站在郭沫若的角度進行了一番思考。他認為,郭老有三種身份,既是國務活動家,又是科學家,還是一位著名詩人,所以他的講話應該體現(xiàn)出這三方面的特征。胡平從這個角度出發(fā),論述了社會主義與科學的關系。

接下來,胡平又從自己的思路出發(fā),談了人才的問題。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急需要大批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人才,包括思想、理論、文化、科技各方面的人才。

然后,胡平又寫了科學工作者所應具有的態(tài)度。這就是實事求是,來不得半點虛假。但同時,科學又需要幻想,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

胡平于是寫道:

科學工作者同志們,請你們不要把幻想讓詩人獨占了。嫦娥奔月,龍宮探寶,《封神演義》上的許多神話,通過科學,今天大都變成了現(xiàn)實……既異想天開,又實事求是,這是科學工作者特有的風格,讓我們在無窮的宇宙長河中去探索無窮的真理吧。

最后,胡平從郭沫若角度,對老中青三代科學工作者提出要求。

在最后,胡平又用詩一樣的語言作了結尾。

春分剛剛過去,清明即將到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

等全部寫完,天已經(jīng)快亮了。胡平又修改了幾個地方,重新抄了一遍,就往京西賓館趕去。

來到賓館,胡平首先找到文件組的幾個同志,把稿子給他們看,讓他們提意見。

大家看后一致地說:“老胡,很好,很有新意,符合上面的要求。”

來自農(nóng)業(yè)部的大秀才賀修寅說:“老胡,有的地方扯遠了,得改一下。‘甘羅十二拜上卿’可以刪掉,我們的少先隊員不要去拜什么上卿。”

胡平認為非常有道理,就把這句話刪掉了。

稿子交上去后,領導小組作了仔細審閱,最后童大林、吳明瑜都認為:這個稿子還不錯,決定采用。

最后吳明瑜又動手,對個別詞句做了潤色和修改。

文章立刻被打印出清樣,送到郭沫若手里。

郭沫若躺在病床上,邊看邊點頭,最后要了一支筆,在一個地方加了幾個字,然后,用顫抖的手,鄭重地簽上三個字:“郭沫若”。

后來,這篇書面講稿收入了教科書,成為中國科學發(fā)展史上耳熟能詳?shù)拿ψ鳌?/p>

“科學的春天”也由此成為許多老一輩科研人員最溫暖的記憶,成為新中國科技發(fā)展史上最具有轉折意義的標志性符號。

隆重召開全國科學大會

1978年3月18日,正是萬物復蘇的時節(jié)。在首都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隆重舉行。

人民大會堂主席臺上懸掛著毛澤東和華國鋒的彩色畫像,畫像兩側是迎風飄揚的10面紅旗。兩條紅色巨幅標語橫貫大會會場,一幅是:

高舉毛主席的偉大旗幟,為在本世紀內(nèi)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強國而奮斗!

另一幅是:

樹雄心,立壯志,向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進軍!

主席臺上還懸掛著郭沫若為大會題寫的“全國科學大會”的橫幅。當時國家最高領導人華國鋒、鄧小平等與5000多名科技界代表參加了這次盛會。

當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等笑容滿面地登上主席臺,并在前排就坐時,全場歡騰起來,熱烈的掌聲經(jīng)久不息。

在主席臺前排就坐的還有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郭沫若、韋國清、烏蘭夫、方毅、蘇振華、余秋里、張廷發(fā)、陳錫聯(lián)、耿飚、聶榮臻、倪志福、徐向前、陳慕華、賽福鼎、王震、谷牧、康世恩,以及中央軍委負責人粟裕、羅瑞卿等。

出席大會前,郭沫若還在住院,病情很嚴重,行動很困難,醫(yī)生不同意他出席大會。郭沫若說這樣的大會,我不能不參加。醫(yī)生只得為他做好一切準備,同意他赴會,但時間不能長。

后來,郭沫若坐在輪椅上被人推上了主席臺。但當時郭沫若的病情實在嚴重,所以大會開了不到一半,就被幾個人連人帶輪椅一起抬下主席臺,送回了醫(yī)院。

在主席臺就坐的除了各部委、解放軍各總部和國防科委的負責人、大會領導小組成員、各代表團團長之外,還有老中青科學家:馬大猷、王大珩、王淦昌、葉篤正、朱光亞、華羅庚、嚴濟慈、蘇步青、吳征鎰、汪德昭、張光斗、陳景潤、茅以升、林巧稚、侯祥麟、錢三強、錢學森、高士其、黃昆、童第周……

許多已入古稀或耄耋之年的老科學家,彼此握著手,老淚縱橫。吳征鎰、吳征鎧、吳征鑑一家出了3個院士,這次會上,重新相見,無限感慨。

出席大會的包括臺灣省在內(nèi)的30個省市自治區(qū),中直和國家機關,以及解放軍和國防工業(yè)部門,共32個代表團。參加這次空前盛會的代表中,有820個先進集體代表和1189個先進個人。其中,年紀最輕的只有22歲,80歲以上的有31人,年紀最大的90歲。

這位90歲高齡的科學家是我國地質學界的老前輩何杰教授。他早年創(chuàng)建了北京大學地質系,后來又在9所大學連續(xù)任教幾十年。他曾和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一起,培養(yǎng)了許多地質科學工作者,桃李滿天下。參加大會的地質工作者,有12位是何杰的學生。

成都地質學院59歲的羅蟄潭教授,在會上一看到自己的老師何杰,馬上前去伸出雙手,扶著老師走進了休息室。何杰說:“別看我老了,我還沒有退休,還要為地質工作做貢獻,不久前我還為國家寫了一份發(fā)展我國礦業(yè)科研的意見書。我希望能親眼看到2000年祖國的四個現(xiàn)代化。”

15時,大會開幕。在開幕式講話中,鄧小平操著他那口濃重的四川口音,作了重要講話。首先他提綱挈領地指出:

四個現(xiàn)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xiàn)代化。

接著,鄧小平談到對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的認識問題。他說:

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

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科學與生產(chǎn)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了??茖W技術作為生產(chǎn)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

講話贏得了熱烈的掌聲。起草組的林自新后來說:

粉碎“四人幫”后,中國經(jīng)濟到了崩潰的邊緣,這是大家的共識。但是科教領域落后的嚴重性是鄧小平講話后才明確提出的。這個講話就是針對和回應了當時政治界和社會熱烈爭論的問題。

鄧小平關于“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一部分”的提法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

文件起草時有人就反對,應該改成繼續(xù)堅持“對知識分子團結、教育、改造”的提法。鄧小平還是堅持了原稿。

起草組的吳明瑜說,早在1975年鄧小平就說了“科技工作者是勞動者”,在科教座談會也強調了這一點,這是他一貫的觀點。

鄧小平在講話中指出,我們向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進軍,要有一支浩浩蕩蕩的工人階級的又紅又專的科學技術大軍,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要打破常規(guī)去發(fā)現(xiàn)、選拔和培養(yǎng)杰出人才。

高能物理學家張文裕,是著名科學家楊振寧的老師。他聽了鄧小平的講話,頻頻點頭。大會間休息時,休息廳里一片歡樂,大家仿佛有說不完的話。

71歲的著名科學家王淦昌說得好,“四人幫”時期我們有壓力,那是令人窒息的政治壓力;現(xiàn)在也有壓力,但這是鼓舞人心的革命壓力,這種壓力將產(chǎn)生巨大的推動力量。

鄧小平在科學大會講話的第三部分中,著重闡明了科學技術部門的各個研究所怎樣實現(xiàn)黨委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他以黨中央副主席的身份,向科學家們誠懇地表白:

我愿意當大家的后勤部長,愿意同各級黨委的領導同志一起,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講到這里,會場上暴風雨般的掌聲打斷了鄧小平的講話。鄧小平這句話,說到了科學家們的心坎里,也為各級科技單位和部門黨委領導人,給出了一個最準確的定位和示范。

鄧小平說,能不能把我國的科學技術盡快地搞上去,關鍵在于我們黨是不是善于領導科學技術工作。他說:

為了適應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發(fā)展時期的需要,我們黨的工作重點、工作作風也都應當有相應的轉變。

鄧小平指的轉變是針對當時科研單位用非所學,外行領導內(nèi)行的現(xiàn)象提出的。早在科教座談會上,鄧小平就明確主張科研院所應該配備“三套馬車”:一個黨委書記,熱心科學和教育,多半是外行,當然找內(nèi)行更好;一個研究所所長,能組織領導科研工作是管業(yè)務的,這應當是內(nèi)行;再一個是管后勤的,即后勤部長。當時,鄧小平就提出由自己來當后勤部長。

說起鄧小平當后勤部長,還有一段故事。

1975年,鄧小平在聽取《科學院工作匯報提綱》時,得知我國著名半導體物理學和固體物理學專家黃昆,從北大物理系發(fā)配到電子儀器廠邊教學邊在半導體車間勞動。

鄧小平當時很生氣,他嚴厲指出:“這種用非所學的人是大量的……他是全國知名的人,就這么個遭遇。為什么不叫他搞本行?可以調到半導體所當所長。”

年近花甲的黃昆調到半導體所后,科學院又配備了所黨委書記和管后勤的副所長,組成了“三架馬車”。

鄧小平的談話澄清了長期束縛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重大理論是非問題,經(jīng)鄧小平講話和改革開放的推進后,“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逐步成為人們的共識。

對于鄧小平的講話,科學家們的反應非常熱烈。南京天文臺的臺長張鈺哲,已經(jīng)70多歲了,聽了鄧小平同志的講話,老淚縱橫。過去被當作異端的知識分子,現(xiàn)在成為領導階級的一部分,終于成為自己人了,張鈺哲怎能不激動。

農(nóng)科院院長金善寶激動地說:“我今年82歲了,但此時此刻,我心中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在新長征的道路上,我要把82歲當成28歲來過。”

上海生物所所長馮德培說:“聽了小平同志的講話以后,過去很多爭論都解決了,這樣大家都可以放手放心干事情了。”

聶榮臻和鄧小平都接見了陳景潤,當時還照了一張很有名的合影,影響很大。

3月24日下午,華國鋒作了題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的講話,指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是億萬人民的切身事業(yè),號召全國人民向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進軍。

方毅也在大會上作了報告,方毅的報告分三個部分:我國社會主義科學技術事業(yè)發(fā)展的新階段;樹雄心、立壯志,向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進軍;全黨動員,大辦科學。

方毅說,黨的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和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已經(jīng)確定了我們在本世紀內(nèi)的奮斗目標,決定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向農(nóng)業(yè)、工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進軍。

方毅在報告中對《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草案)》作了說明。他說,我們的規(guī)劃應該是一個為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服務的規(guī)劃,一個高速度發(fā)展的規(guī)劃,一個先進的規(guī)劃。

方毅說,8年規(guī)劃綱要,對自然資源、農(nóng)業(yè)、工業(yè)、國防、交通運輸、海洋、環(huán)境保護、醫(yī)藥、財貿(mào)、文教等領域和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兩大門類的科學技術研究任務,做了全面安排,從中確定了一批研究項目作為重點。

8年規(guī)劃綱要(草案)還要求把農(nóng)業(yè)、能源、材料、電子計算機、激光、空間、高能物理、遺傳工程等八個影響全局的綜合性科學技術領域、重大新興技術領域和帶頭學科,放在突出的地位,集中力量,作出顯著成績,以推動整個科學技術和整個國民經(jīng)濟高速度發(fā)展

方毅說,向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進軍,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一場偉大的技術革命。

方毅還在報告中提出了中國科學院的辦院方針。他說:

中國科學院作為全國自然科學研究的綜合中心,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和發(fā)展自然科學的新理論新技術,配合有關部門解決國民經(jīng)濟建設中綜合性的重大的科學技術問題,要側重基礎,側重提高。

此后,中國科學院提出“側重基礎,側重提高,為國民經(jīng)濟和國防建設服務”的辦院方針。

3月27日至30日,每天上午分組活動,交流工作經(jīng)驗,下午則為全體大會,由代表作大會發(fā)言。

在大會發(fā)言者中,除按慣例有一批領導發(fā)言外,引人注目地出現(xiàn)了一批科技專家,包括物理學家周培源、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景潤、生物農(nóng)學家金善寶、吉林大學教授唐敖慶、大慶總地質師閔豫、冶金部鋼鐵研究院物理室主任陳篪、第七機械工業(yè)部第五研究院孫家棟、成都工具研究所工程師黃潼年等。

3月30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昌在全體會議上發(fā)言,介紹中國科學院貫徹中央關于“科學院要整頓,要把科學研究搞上去”指示的情況和經(jīng)驗。

1978年3月31日下午,全國科學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式和授獎儀式,大會表彰了862個先進集體、1192名先進科技工作者和7675項優(yōu)秀科研成果。

大會閉幕前,宣讀了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書面講話《科學的春天》。這篇講話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播音員虹云代讀。

女播音員聲音抑揚頓挫,飽含深情,擲地有聲的念道:

我的這個發(fā)言,與其說是一個老科學工作者的心聲,毋寧說是對一部巨著的期望。這部偉大的歷史巨著,正待我們?nèi)w科學工作者和全國各族人民來共同努力,繼續(xù)創(chuàng)造。它不是寫在有限的紙上,而是寫在無限的宇宙之間。

……

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

會場上頓時響起一陣陣春雷般的掌聲,掌聲經(jīng)久不息。

《科學的春天》成為全國科學大會上的亮點之一,也成為許多科學家終生難忘的記憶。

在全國科學大會召開期間,大會秘書處先后收到各地區(qū)、各部門向大會獻禮的科技成果1319項,收到賀電、賀信、建議、其他來信共2萬多件。

這次大會是中國科技發(fā)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盛會。

核物理專家高潮后來回憶說:

開了科技大會,回來就發(fā)現(xiàn)研究所的氣氛非常熱烈。解放了!解放了!我們組織“科技苦戰(zhàn)能過關”,大家從早到晚干活,好像都不知道累一樣。解放的不僅是人,還有智慧!

會后,全國上下奮起直追、爭分奪秒,大家發(fā)誓“學習陳景潤,為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攀登科學高峰”,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

當時有的科研人員周日也不休息,陪來北京的親戚逛半天頤和園,還為“浪費”半天時間心疼得流下眼淚。

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后,科技報紙和科普版面增加,有的地方科技報的發(fā)行量甚至超過了百萬份。

科學家一夜之間成為最美好的理想、最時髦的職業(yè)。孩子在被問到“長大后做什么時”,都會鏗鏘有力地回答:“長大要當科學家!”當時報紙說的完美男人都是科學家、工程師。一時間,城市的女孩子都要找科技人員當丈夫。陳景潤就收到了從全國各地寄來的近千封情書。

全國科學大會的勝利召開,解放了知識分子,促進了中國的科學技術大發(fā)展。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的科學事業(yè)一日千里,帶領中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蓬勃發(fā)展起來。

組織制定科技規(guī)劃綱要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國科學大會上,與會代表熱烈地討論《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規(guī)劃綱要(草案)》。最終,這個8年規(guī)劃草案在大會上獲得順利通過。

全國科學大會帶來了科學發(fā)展的春天,科學規(guī)劃的制訂則為這個春天播下了希望的種子。制訂科學規(guī)劃,是全國科學大會的重要任務之一。

1977年1月,中央派方毅到中國科學院主持工作,重新建立黨的領導機構。

1977年3月,中國科學院理論組連續(xù)在報刊上發(fā)表了文章,重新肯定了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后來,中國科學院又通過學習《論十大關系》,紀念《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問題》和《在中國共產(chǎn)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發(fā)表20周年等活動,使“科技人員獲得了第二次解放”。

1977年5月12日,鄧小平召見方毅和李昌,就科學和教育問題作了談話。

鄧小平強調:

我們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fā)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罩v不能實行現(xiàn)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5月30日,中央政治局和國務院聯(lián)合召開會議,聽取方毅、李昌和武衡匯報科學院的工作。這次會議強調科學實驗是三大運動的重要方面,對科學技術,一要普及,二要提高。會議還決定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由中國科學院和國防科委負責籌備。

1977年6月22日至7月7日,根據(jù)鄧小平的指示和中央會議的精神,方毅主持召開了中國科學院長遠規(guī)劃座談會,率先開始制定本院戰(zhàn)略規(guī)劃及各學科3年和8年計劃。

這次會議實際上是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到會的不僅包括科學院所屬各單位,還有有關部委以及各省、市、自治區(qū)科技部門的干部和科學家。

會議傳達了中央關于科技政策的最新精神,回顧了新中國科技發(fā)展歷程。

方毅指出:

中國在一些重要的新技術領域拉大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基礎理論研究的許多領域處于停頓狀態(tài);國民經(jīng)濟與國防建設中的許多重大科技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科技隊伍“青黃不接”;科研設備和實驗手段相當落后;學風被破壞。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盡快把科研工作搞上去,會議討論了《1978年至1985年中國科學院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草案)》。草案提出包括分子生物學在內(nèi)的5個重點科研項目和3項重大科學實驗工程,即高能加速器、重離子加速器和大型受控熱核反應實驗裝置。

為了恢復科研工作秩序,決定采取一些重大措施:

1、建立黨委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

2、重新建立研究所學術委員會;

3、各單位設置一名專管后勤工作的副所長;

4、科協(xié)和各專門學會要逐步恢復;

5、加強各所的研究室,選擇具有一定條件的科技人員任室主任和課題組長;

6、建立各類人員的考核制度;

7、通過試點招收和培養(yǎng)研究生;

8、對學非所用、安排不當?shù)目萍既藛T,要逐步予以調整;

9、對受審查未作出結論的人員盡快作出結論,結論不當?shù)挠枰詮筒楦恼?/p>

10、保證科技人員每周六分之五的業(yè)務工作時間。

會議還專門論述了加強基礎理論科學研究的觀點。強調:

用辯證唯物主義指導科學研究,認真貫徹“百家爭鳴”的方針;科學研究要走在生產(chǎn)建設的前面;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近期需要和長遠需要的研究工作,要統(tǒng)籌兼顧;在偉大的科學實驗群眾運動中,專業(yè)科技隊伍應當起骨干作用;黨的領導干部要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同時熱心科學,熟悉業(yè)務,成為內(nèi)行。

搞科學發(fā)展規(guī)劃是鄧小平一直贊同的。

8月,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說:

過去國家科委搞了1956年到1967年的十二年科學發(fā)展規(guī)劃,這個規(guī)劃到1962年就基本完成了,后來又搞了十年規(guī)劃。我總覺得科學、教育目前的狀況不行,需要有一個機構,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調度,統(tǒng)一安排,統(tǒng)一指導協(xié)作。

8月中下旬,中國科學院召開了連續(xù)10天的各部委科技規(guī)劃座談會。

1977年9月27日至10月31日,中國科學院主持召開了全國基礎科學學科規(guī)劃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中央有關部、委,各省、市、自治區(qū)科技部門共220個單位1200多名代表。

會議分別就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等六大基礎學科和各分支學科制定了規(guī)劃,然后提出了《全國基礎科學規(guī)劃綱要(草案)》。

規(guī)劃綱要提出的分階段的奮斗目標是:

從現(xiàn)在起,在三五年內(nèi),科學院和高等學校要初步建立起基礎學科研究體系,繼續(xù)發(fā)展一些學科某些方面的優(yōu)秀成績和領先地位,扎扎實實地全面地向著趕超世界先進的科學水平進軍。

在8年內(nèi),要建成學科門類齊全,中央和地方互相配合,擁有一批現(xiàn)代化實驗室的基礎學科研究體系,全面展開各學科的研究工作,在一些學科的某些領域接近和趕上世界先進科學水平,在基礎學科的更多方面作出優(yōu)秀成績和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到20世紀末,基礎科學各分支學科要大部分或絕大部分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有相當部分趕上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個別學科要居于領先地位。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于1979年1月批準了這個規(guī)劃,并在批語中指出:

四個現(xiàn)代化的關鍵在于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基礎科學是整個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基礎,不論從當前還是從長遠考慮,不搞基礎科學研究是不行的。

1978年10月,中共中央正式轉發(fā)《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簡稱《8年規(guī)劃綱要》。

“綱要“包括前言、奮斗目標、重點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科學研究隊伍和機構、具體措施、關于規(guī)劃的執(zhí)行和檢查等幾個部分,確定了8個重點發(fā)展領域和108個重點研究項目。

“綱要“提出了“全面安排,突出重點”的方針。

“綱要“提出我國科學技術工作的8年奮斗目標是:

部分重要的科學技術領域接近或達到20世紀70年代的世界先進水平;專業(yè)科學研究人員達到80萬人;擁有一批現(xiàn)代化的科學實驗基地;建成全國科學技術研究體系。

這一時期,還制定了《科學技術研究主要任務》、《基礎科學規(guī)劃》和《技術科學規(guī)劃》。

規(guī)劃實施期間,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以及“四個現(xiàn)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思想,為發(fā)展國民經(jīng)濟和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和政策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1981年11月,中共中央提出要依靠科學技術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分層次組織好科技攻關。

國家計委、經(jīng)委、科委為此組織各領域專家對《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進行了調整,并選出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形成“六五”科技攻關計劃。

為確定攻關項目,中國科學院召開了多次論證會、評議會或討論會。

1982年5月25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會議,嚴東生副院長主持會議,由計劃局、各學部及院農(nóng)業(yè)研究委員會、能源研究委員會、環(huán)境科學委員會、管理科學組共同商議,提出第一批備選重點項目。

1982年9月21日,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中共中央書記處報送《中國科學院組織科技攻關情況的報告》,確定8個方面的37個攻關項目。

經(jīng)過協(xié)調,最終確定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技術、能源開發(fā)及節(jié)能技術、資源開發(fā)與材料、電子技術及裝備、環(huán)境與生態(tài)、新技術等六個方面的26個項目作為科學院第一批重點攻關項目。其中16項列入國家攻關計劃,另10項為院級攻關計劃。

1982年11月30日,五屆人大五次會議討論并通過“六五”科技攻關計劃,將“8年科技規(guī)劃”的108個重點項目調整為38項,包括114個子課題。

攻關計劃通過后,國家主管部門分別與各主持研究單位簽訂攻關專項合同,明確各個項目的指標和主持單位的責任。中國科學院在114個子課題中參與主持的有23個,從1983年起全面開展攻關工作。

到1985年底,所有攻關項目都基本按照合同要求完成預定計劃,取得多項攻關成果,大部分在國民經(jīng)濟中得到推廣應用。

“六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的形成實施,大大促進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它是在全國科學大會召開以后,中共中央為中國科技發(fā)展做的一個規(guī)劃。

在中共中央的關懷下,中國的科技發(fā)展步入了正軌,并奔向光明的前程。

二、大會召開

●鄧小平在大會上說:“我愿意當大家的后勤部長,愿意同各級黨委的領導同志一起,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葉劍英為全國科學大會寫了五絕詩:“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茖W有險阻,苦戰(zhàn)能過關。”

●郭沫若在科學大會閉幕式上說:“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

● 大會召開

開始籌備全國科學大會

1977年6月6日,全國科學大會籌備工作領導小組成立。由方毅、李昌、武衡、張愛萍等16人組成。

領導小組成立后,主要作了以下工作,起草會議的主要文件;編印《簡報》;審定100多分典型材料;評選先進集體814個,先進科學技術工作者1158人,優(yōu)秀成果7000多項;籌辦了民用口和國防口兩個科研成果展覽會;還安排了接待、保衛(wèi)、組織和會務方面的工作。

1977年8月29日,全國科學大會籌備工作辦公室發(fā)布了《關于迎接全國科學大會的宣傳要點》。

1977年8月,中共中央十一大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正式宣布:

中央決定,在適當?shù)臅r候召開全國科學大會。

1977年9月5日至9月15日,在北京前門飯店,全國科學大會預備會議召開。

會議討論了代中央草擬的《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研究了大會代表名額分配、典型材料、評選辦法、規(guī)劃工作、成果展覽等各項籌備工作。會上還印發(fā)了葉劍英副主席為科學大會寫的五絕詩《攻關》:

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

科學有險阻,苦戰(zhàn)能過關。

大會召開兩天前,聶榮臻賦詩《攀高峰爭朝夕》祝賀:

華旸出谷天下明,陰霾一掃九州通。

昂首趕超新距差,頓足狠批四幫兇。

廿余滄桑足堪訓,奮起攻關新長征。

且喜《沁園春》意好,今朝更待《滿江紅》。

大會召開后,葉劍英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之情,又潑墨揮毫寫下一首新詞《??茖W大會——調寄憶秦娥》:

追科學、西方世界鞭先著。

鞭先著,宏觀在宇,微觀在握。

神州九億爭飛躍,衛(wèi)星電逝吳剛愕。

吳剛愕,九天月攬,五洋鱉捉。

這首詞概括了世界科學發(fā)展的現(xiàn)狀以及我國科學的發(fā)展同西方世界的差距,為發(fā)展我國的科學事業(yè),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指出了主攻方向,并指出,我們正在做我們的前人從未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yè)。我們的事業(yè)一定要勝利,一定能勝利。

9月18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

在同一天,中共中央作出《關于成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決定》。方毅被任命為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全國科學大會的籌備工作,更加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1977年9月19日,鄧小平和方毅與教育部主要負責人劉西堯等座談了教育戰(zhàn)線的撥亂反正問題。鄧小平憑其智慧和勇氣,為全國科學大會的順利召開作了思想上的準備。

9月21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首都體育館召開萬人大會傳達《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和全國科學大會預備會議的精神。

9月23日,《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在電臺、報紙全文廣播和刊登公布,直接同全國人民見面。這篇長達12頁的“通知”指出:

中央決定,1978年春,在北京召開全國科學大會。全國科學大會的任務是,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貫徹執(zhí)行黨的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路線,深入揭批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四人幫”,交流經(jīng)驗,制定規(guī)劃,表揚先進,特別要表揚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科學技術工作者和工農(nóng)兵群眾,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和全體科學技術工作者,向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進軍。

“通知”同時指出,四個現(xiàn)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能不能把科學技術搞上去,是關系到我們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大問題。

“通知”深入批判了“四人幫”在科技戰(zhàn)線的倒行逆施,闡述了新時期我國科技事業(y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包括建設又紅又專的科技隊伍,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貫徹執(zhí)行百家爭鳴的方針,制定科技規(guī)劃,堅持學習和獨創(chuàng)相結合等。

“通知”同時肯定了建國20多年來科學工作的路線、方針和科技人員的努力,提出要恢復研究生制度,恢復職稱制度等等。

通知還明確指出:

要抓緊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應當恢復技術職稱,建立考核制度,保證科學研究人員每周至少必須有六分之五的業(yè)務工作時間。

早在科教座談會期間,就有人提出要保證六分之五的科研時間。鄧小平當時插話說,前邊要加上“至少”兩個字。這一點不僅寫進了召開科學大會的通知,也寫進了科學大會開幕式的講話中。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剛開始提出“六分之五”時,有的覺得辦不到,有的心有余悸,生怕弄不好要“挨棍子”,還有個別人想不通。后來黨委意識到,保證“六分之五”,絕不是一個時間安排的一般性技術問題,而是要不要開展科學實驗、高速度發(fā)展科技事業(yè),在本世紀內(nèi)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問題。

這個文件下發(fā)以后,很多地方特別是知識分子薈萃的地方,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在科學大會的籌備過程中,各省、市、自治區(qū),各部門都把籌備工作作為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積極開展科研工作的契機。

各地區(qū)、各部門積極推選大會代表和特邀代表;推薦先進典型和優(yōu)秀科技成果;分別制定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整頓和充實科研單位的領導班子,建立和健全黨委領導下的所長分工負責制;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恢復技術職稱,提拔了一批專家學者。

安徽省委對5000多名用非所學的科技人員,進行合理調整,努力做到人盡其才,各得其所;上海、廣東等地都召開了科學大會,表彰科學技術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科技戰(zhàn)線出現(xiàn)了新面貌。

許多省、市、自治區(qū)召開了不同規(guī)模的科技工作會議或科技人員座談會,表揚在科研工作中作出貢獻的科技人員,鼓勵他們努力鉆研業(yè)務,走又紅又專的道路。

制定全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也是全國科學大會的重要任務之一。自中央發(fā)出召開大會的“通知”后,相繼召開了全國自然科學學科規(guī)劃會議和全國科學技術規(guī)劃會議,制定了《1978年—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草案)》。

科學大會通知發(fā)布以來,各地出現(xiàn)了向科技部門寫信,提建議,獻成果,薦人才的熱潮,僅中科院每天就收到人民來信二三百封。

這一系列舉措,很快扭轉了科研工作長期停頓的局面,使科技界在撥亂反正中起到了帶頭作用,為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做好了充分準備。

籌備組起草科學大會講稿

隨著全國科學大會進入籌備階段,方毅同志負責籌備工作。當時剛上任的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童大林負責大會的文件起草工作,中科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明瑜則負責起草組的日常工作。

因任務繁重,時間緊迫,大會籌備組需要從中央各部門借調大批干部幫忙。曾做過中宣部秘書長的童大林,對胡平有所了解,知道他文筆不錯,就推薦胡平參加文件起草組的工作。

文件起草組的主要任務,是代中央領導人華國鋒、鄧小平起草在大會上的講話以及方毅的工作報告,同時進行調研,搜集資料,寫成簡報,供領導和大會代表參考。

需要起草的幾個文件中,最重要的是華國鋒和鄧小平的稿子,因為政策聲明都在這兩個稿子里,由吳明瑜和林自新負責起草。當時,吳明瑜是國家科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林自新是國家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吳明瑜、林自新兩個人都曾多次聽過鄧小平的談話,對鄧小平的思想比較熟悉。他們從鄧小平作為科學教育主管領導人的角度出發(fā),在寫作中吸收了鄧小平同志當時的一系列講話精神。

鄧小平在1977年對科學、教育問題作了一系列精彩論述。鄧小平曾鮮明地提出:

無論是從事科研工作的,還是從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勞動者。

鄧小平特別強調,要把這個問題講清楚,因為這個問題同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有關。知識分子問題不僅是科學界、教育界的問題,而且是整個國家的重大政策問題。

吳明瑜兩人為此還專門查閱了“馬恩全集”中有關知識分子的論述,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尋找充分的理論依據(jù)。

華國鋒作為當時國家最高領導人,他的稿子必須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講。吳明瑜和林自新商量之后,決定征求一下胡耀邦的意見,當時胡耀邦同志在中央黨校工作,但非常關心科學工作。胡耀邦建議華國鋒的講話講一講科教興國或者叫科教建國。胡耀邦說:

舊社會有很多企業(yè)家、科學家、教育家提出了工業(yè)救國、實業(yè)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都不成功,為什么?因為政治沒有改變,政權還在反動分子手上,它根本不會去推動科學工作的發(fā)展,更不可能來搞教育興國?,F(xiàn)在有條件了,我們應該提出一個新的口號,叫科教興國或者科教建國。

胡耀邦的這個設想與鄧小平當時講話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當時,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就是說要科教興國,要搞四個現(xiàn)代化,突破口就是科學技術,而科學技術的基礎在于教育,要培養(yǎng)人才。他們高興地接受了胡耀邦同志的建議,把兩個稿子擬好了。

講話稿寫好后,先送方毅聽取意見,又請胡喬木幫助修改。改定后,兩個稿子同時送上去。

鄧小平看后說:“科委給我起草的講話稿,我看寫得很好,文字也很流暢,多半都是我講過的話。”

鄧小平的講話稿一共有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有兩個主要論點: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引用了馬克思的話“生產(chǎn)力中也包括科學”,并作了進一步的分析和闡述。

第二部分講科技隊伍建設。

第三部分是科技工作的一些實質性的措施內(nèi)容,包括黨如何領導科學技術工作,科學工作中如何配備干部,怎么選拔人才,學術上堅持“百家爭鳴”方針等具體內(nèi)容。

鄧小平認為第三部分也很重要,他有一次跟外國人講,“我在科學大會上的發(fā)言,講的第三部分不為很多人注意,大家沒有注意,其實很重要,我愿意當大家的后勤部長”。

鄧小平對“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這句話非常喜愛。

1989年他會見外賓的時候又說了一段話,他說:

過去說,馬克思認為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現(xiàn)在看來不夠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

鄧小平講“第一”這兩個字不僅僅是個序列問題,他講的是“第一重要”,是最重要的生產(chǎn)力,因為科技推動了其他的生產(chǎn)力。

講話稿體現(xiàn)了鄧小平的改革思想和多次講話精神,他只調整了個別段落和字句。并很快給了回音。

不久,鄧小平的這份講話稿又送到中央審閱。

1978年2月底,鄧小平找胡喬木、鄧力群和于光遠商談講話稿的修改問題。鄧小平說:我還有一些話想講一講。我想講四個問題:第一個是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這是馬克思的觀點,馬克思的書里寫過了;第二個是關于又紅又專;笫三個是關于科學技術隊伍;第四個是關于黨委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

在鄧小平談話以后,鄧小平在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稿由胡喬術負責修改。

胡喬木按照鄧小平的要求,概括了鄧小平1975年和1977年以來對科學技術的一系列論述,強調了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闡述了社會主義科學技術事業(yè)的一系列方針政策。

大會開幕的前一天,宣傳口的一位負責人打電話來,又提了兩條意見:第一條意見,建議修改一個標點符號;第二條意見,關于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建議修改成“我們已經(jīng)有了一支工人階級的又紅又專的知識分子隊伍”。

這個意見與鄧小平同志講稿里的意思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因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全稱,是指知識分子的整體隊伍。說“有了一支”,是多大的比例呢?

吳明瑜等與方毅同志討論時明確提出了這個看法,方毅同志立即向鄧小平匯報。

鄧小平說:“第一條意見接受,標點符號你們改一改;第二條意見不改,維持原樣。”

鄧小平的講話極大地鼓舞了科學家們獻身祖國的熱情。

3月25日,會議組織者在碰頭商議時,提出進一步完善大會閉幕式的構想,就是在閉幕式上再請一個人來講話,目的是掀起一個新的高潮,來與鄧小平在開幕式上的講話相呼應。

大家自然想到了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郭沫若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又是人大副委員長,同時又是詩人,在國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這個身份來講話再合適不過了。

但問題是做這個決定時離大會開幕只有幾天時間了,郭沫若仍臥病在床。會議開幕式時,他就是從醫(yī)院直接來到主席臺就座的,而且不能久坐。由他親筆寫講話稿已經(jīng)不可能,所以會議組織者請文件起草組為郭沫若院長起草一篇講話稿,給大家再鼓鼓勁,把撥亂反正、思想解放推向高潮。

這時,胡平提議請作家徐遲來寫這篇講話稿。徐遲剛剛發(fā)表了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對科技界很有感情,同時他本身是詩人,能很好地把握郭沫若的思想。這個建議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贊同。

當天下午,胡平來到徐遲的駐地友誼賓館。見到徐遲,說明來意,徐遲答應胡平第二天來取。

第二天,胡平如約來到徐遲的駐地,取到了稿子。

回來的路上,胡平仔細地看了徐遲的文章,越看越覺得不對勁。徐遲的文章浪漫而松散,作為一個詩人對科學大會的感想,發(fā)表在報紙上是可以的。但是,作為大會閉幕式上的正式結束語,就不太合適。

回到會務組,胡平把文章交給領導,大家都覺得不能用。怎么辦?再找人寫已經(jīng)沒有時間了。

負責人童大林說:“不考慮在外面找人了,就在我們內(nèi)部找吧。”

主管文件起草的吳明瑜推薦胡平:“老胡,你來寫。”大家都表示同意。

胡平接受了任務。他同時提出一個要求,回家閉門寫。領導同意了。

臨走前,胡平還征求了吳明瑜的意見,問他這篇稿子應該寫些什么。

吳明瑜建議他談談科學與幻想的關系。因為幻想會激發(fā)科學家靈感,在這方面可以發(fā)揮一下。

胡平夾著一個舊書包,離開了籌備組所在地的京西賓館,坐上公共汽車回家。從京西賓館回家的路上,胡平緊閉雙眼,苦苦思索。會議的精神已經(jīng)領悟了,科技界的一些情況,他也比較熟悉了。但是,文章應從哪里下筆呢?

沉思中的胡平無意間睜開眼睛,他向車窗外望了一眼。這時已將近四月,路邊一片新綠,到處開滿了鮮花,春天到了。

大半年來,胡平吃住在賓館,整天泡在文山會海里,完全沒有注意到外面節(jié)氣變化。這時,忽然看到這一片綠色,就像春天一下子走到了面前。胡平的靈感迸發(fā)了。

胡平想:

科技界,科學家得到了解放,科學規(guī)劃也開始了,這不是科學的春天嗎?春天就是轉折,就是突破。那么,這次科學大會正是科學的春天到來的標志。我就抓住這個突破,這個轉折。

胡平趕緊掏出筆記本,寫下了《科學的春天》這個題目,接著匆匆忙忙寫下了當時各種想法,生怕回家時就忘記了。

回到家里,胡平把自己關在小屋里開始埋頭寫作。

首先,胡平站在郭沫若的角度進行了一番思考。他認為,郭老有三種身份,既是國務活動家,又是科學家,還是一位著名詩人,所以他的講話應該體現(xiàn)出這三方面的特征。胡平從這個角度出發(fā),論述了社會主義與科學的關系。

接下來,胡平又從自己的思路出發(fā),談了人才的問題。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急需要大批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人才,包括思想、理論、文化、科技各方面的人才。

然后,胡平又寫了科學工作者所應具有的態(tài)度。這就是實事求是,來不得半點虛假。但同時,科學又需要幻想,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

胡平于是寫道:

科學工作者同志們,請你們不要把幻想讓詩人獨占了。嫦娥奔月,龍宮探寶,《封神演義》上的許多神話,通過科學,今天大都變成了現(xiàn)實……既異想天開,又實事求是,這是科學工作者特有的風格,讓我們在無窮的宇宙長河中去探索無窮的真理吧。

最后,胡平從郭沫若角度,對老中青三代科學工作者提出要求。

在最后,胡平又用詩一樣的語言作了結尾。

春分剛剛過去,清明即將到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

等全部寫完,天已經(jīng)快亮了。胡平又修改了幾個地方,重新抄了一遍,就往京西賓館趕去。

來到賓館,胡平首先找到文件組的幾個同志,把稿子給他們看,讓他們提意見。

大家看后一致地說:“老胡,很好,很有新意,符合上面的要求。”

來自農(nóng)業(yè)部的大秀才賀修寅說:“老胡,有的地方扯遠了,得改一下。‘甘羅十二拜上卿’可以刪掉,我們的少先隊員不要去拜什么上卿。”

胡平認為非常有道理,就把這句話刪掉了。

稿子交上去后,領導小組作了仔細審閱,最后童大林、吳明瑜都認為:這個稿子還不錯,決定采用。

最后吳明瑜又動手,對個別詞句做了潤色和修改。

文章立刻被打印出清樣,送到郭沫若手里。

郭沫若躺在病床上,邊看邊點頭,最后要了一支筆,在一個地方加了幾個字,然后,用顫抖的手,鄭重地簽上三個字:“郭沫若”。

后來,這篇書面講稿收入了教科書,成為中國科學發(fā)展史上耳熟能詳?shù)拿ψ鳌?/p>

“科學的春天”也由此成為許多老一輩科研人員最溫暖的記憶,成為新中國科技發(fā)展史上最具有轉折意義的標志性符號。

隆重召開全國科學大會

1978年3月18日,正是萬物復蘇的時節(jié)。在首都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隆重舉行。

人民大會堂主席臺上懸掛著毛澤東和華國鋒的彩色畫像,畫像兩側是迎風飄揚的10面紅旗。兩條紅色巨幅標語橫貫大會會場,一幅是:

高舉毛主席的偉大旗幟,為在本世紀內(nèi)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強國而奮斗!

另一幅是:

樹雄心,立壯志,向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進軍!

主席臺上還懸掛著郭沫若為大會題寫的“全國科學大會”的橫幅。當時國家最高領導人華國鋒、鄧小平等與5000多名科技界代表參加了這次盛會。

當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等笑容滿面地登上主席臺,并在前排就坐時,全場歡騰起來,熱烈的掌聲經(jīng)久不息。

在主席臺前排就坐的還有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郭沫若、韋國清、烏蘭夫、方毅、蘇振華、余秋里、張廷發(fā)、陳錫聯(lián)、耿飚、聶榮臻、倪志福、徐向前、陳慕華、賽福鼎、王震、谷牧、康世恩,以及中央軍委負責人粟裕、羅瑞卿等。

出席大會前,郭沫若還在住院,病情很嚴重,行動很困難,醫(yī)生不同意他出席大會。郭沫若說這樣的大會,我不能不參加。醫(yī)生只得為他做好一切準備,同意他赴會,但時間不能長。

后來,郭沫若坐在輪椅上被人推上了主席臺。但當時郭沫若的病情實在嚴重,所以大會開了不到一半,就被幾個人連人帶輪椅一起抬下主席臺,送回了醫(yī)院。

在主席臺就坐的除了各部委、解放軍各總部和國防科委的負責人、大會領導小組成員、各代表團團長之外,還有老中青科學家:馬大猷、王大珩、王淦昌、葉篤正、朱光亞、華羅庚、嚴濟慈、蘇步青、吳征鎰、汪德昭、張光斗、陳景潤、茅以升、林巧稚、侯祥麟、錢三強、錢學森、高士其、黃昆、童第周……

許多已入古稀或耄耋之年的老科學家,彼此握著手,老淚縱橫。吳征鎰、吳征鎧、吳征鑑一家出了3個院士,這次會上,重新相見,無限感慨。

出席大會的包括臺灣省在內(nèi)的30個省市自治區(qū),中直和國家機關,以及解放軍和國防工業(yè)部門,共32個代表團。參加這次空前盛會的代表中,有820個先進集體代表和1189個先進個人。其中,年紀最輕的只有22歲,80歲以上的有31人,年紀最大的90歲。

這位90歲高齡的科學家是我國地質學界的老前輩何杰教授。他早年創(chuàng)建了北京大學地質系,后來又在9所大學連續(xù)任教幾十年。他曾和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一起,培養(yǎng)了許多地質科學工作者,桃李滿天下。參加大會的地質工作者,有12位是何杰的學生。

成都地質學院59歲的羅蟄潭教授,在會上一看到自己的老師何杰,馬上前去伸出雙手,扶著老師走進了休息室。何杰說:“別看我老了,我還沒有退休,還要為地質工作做貢獻,不久前我還為國家寫了一份發(fā)展我國礦業(yè)科研的意見書。我希望能親眼看到2000年祖國的四個現(xiàn)代化。”

15時,大會開幕。在開幕式講話中,鄧小平操著他那口濃重的四川口音,作了重要講話。首先他提綱挈領地指出:

四個現(xiàn)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xiàn)代化。

接著,鄧小平談到對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的認識問題。他說:

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

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科學與生產(chǎn)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了??茖W技術作為生產(chǎn)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

講話贏得了熱烈的掌聲。起草組的林自新后來說:

粉碎“四人幫”后,中國經(jīng)濟到了崩潰的邊緣,這是大家的共識。但是科教領域落后的嚴重性是鄧小平講話后才明確提出的。這個講話就是針對和回應了當時政治界和社會熱烈爭論的問題。

鄧小平關于“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一部分”的提法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

文件起草時有人就反對,應該改成繼續(xù)堅持“對知識分子團結、教育、改造”的提法。鄧小平還是堅持了原稿。

起草組的吳明瑜說,早在1975年鄧小平就說了“科技工作者是勞動者”,在科教座談會也強調了這一點,這是他一貫的觀點。

鄧小平在講話中指出,我們向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進軍,要有一支浩浩蕩蕩的工人階級的又紅又專的科學技術大軍,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要打破常規(guī)去發(fā)現(xiàn)、選拔和培養(yǎng)杰出人才。

高能物理學家張文裕,是著名科學家楊振寧的老師。他聽了鄧小平的講話,頻頻點頭。大會間休息時,休息廳里一片歡樂,大家仿佛有說不完的話。

71歲的著名科學家王淦昌說得好,“四人幫”時期我們有壓力,那是令人窒息的政治壓力;現(xiàn)在也有壓力,但這是鼓舞人心的革命壓力,這種壓力將產(chǎn)生巨大的推動力量。

鄧小平在科學大會講話的第三部分中,著重闡明了科學技術部門的各個研究所怎樣實現(xiàn)黨委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他以黨中央副主席的身份,向科學家們誠懇地表白:

我愿意當大家的后勤部長,愿意同各級黨委的領導同志一起,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講到這里,會場上暴風雨般的掌聲打斷了鄧小平的講話。鄧小平這句話,說到了科學家們的心坎里,也為各級科技單位和部門黨委領導人,給出了一個最準確的定位和示范。

鄧小平說,能不能把我國的科學技術盡快地搞上去,關鍵在于我們黨是不是善于領導科學技術工作。他說:

為了適應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發(fā)展時期的需要,我們黨的工作重點、工作作風也都應當有相應的轉變。

鄧小平指的轉變是針對當時科研單位用非所學,外行領導內(nèi)行的現(xiàn)象提出的。早在科教座談會上,鄧小平就明確主張科研院所應該配備“三套馬車”:一個黨委書記,熱心科學和教育,多半是外行,當然找內(nèi)行更好;一個研究所所長,能組織領導科研工作是管業(yè)務的,這應當是內(nèi)行;再一個是管后勤的,即后勤部長。當時,鄧小平就提出由自己來當后勤部長。

說起鄧小平當后勤部長,還有一段故事。

1975年,鄧小平在聽取《科學院工作匯報提綱》時,得知我國著名半導體物理學和固體物理學專家黃昆,從北大物理系發(fā)配到電子儀器廠邊教學邊在半導體車間勞動。

鄧小平當時很生氣,他嚴厲指出:“這種用非所學的人是大量的……他是全國知名的人,就這么個遭遇。為什么不叫他搞本行?可以調到半導體所當所長。”

年近花甲的黃昆調到半導體所后,科學院又配備了所黨委書記和管后勤的副所長,組成了“三架馬車”。

鄧小平的談話澄清了長期束縛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重大理論是非問題,經(jīng)鄧小平講話和改革開放的推進后,“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逐步成為人們的共識。

對于鄧小平的講話,科學家們的反應非常熱烈。南京天文臺的臺長張鈺哲,已經(jīng)70多歲了,聽了鄧小平同志的講話,老淚縱橫。過去被當作異端的知識分子,現(xiàn)在成為領導階級的一部分,終于成為自己人了,張鈺哲怎能不激動。

農(nóng)科院院長金善寶激動地說:“我今年82歲了,但此時此刻,我心中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在新長征的道路上,我要把82歲當成28歲來過。”

上海生物所所長馮德培說:“聽了小平同志的講話以后,過去很多爭論都解決了,這樣大家都可以放手放心干事情了。”

聶榮臻和鄧小平都接見了陳景潤,當時還照了一張很有名的合影,影響很大。

3月24日下午,華國鋒作了題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的講話,指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是億萬人民的切身事業(yè),號召全國人民向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進軍。

方毅也在大會上作了報告,方毅的報告分三個部分:我國社會主義科學技術事業(yè)發(fā)展的新階段;樹雄心、立壯志,向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進軍;全黨動員,大辦科學。

方毅說,黨的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和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已經(jīng)確定了我們在本世紀內(nèi)的奮斗目標,決定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向農(nóng)業(yè)、工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進軍。

方毅在報告中對《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草案)》作了說明。他說,我們的規(guī)劃應該是一個為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服務的規(guī)劃,一個高速度發(fā)展的規(guī)劃,一個先進的規(guī)劃。

方毅說,8年規(guī)劃綱要,對自然資源、農(nóng)業(yè)、工業(yè)、國防、交通運輸、海洋、環(huán)境保護、醫(yī)藥、財貿(mào)、文教等領域和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兩大門類的科學技術研究任務,做了全面安排,從中確定了一批研究項目作為重點。

8年規(guī)劃綱要(草案)還要求把農(nóng)業(yè)、能源、材料、電子計算機、激光、空間、高能物理、遺傳工程等八個影響全局的綜合性科學技術領域、重大新興技術領域和帶頭學科,放在突出的地位,集中力量,作出顯著成績,以推動整個科學技術和整個國民經(jīng)濟高速度發(fā)展

方毅說,向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進軍,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一場偉大的技術革命。

方毅還在報告中提出了中國科學院的辦院方針。他說:

中國科學院作為全國自然科學研究的綜合中心,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和發(fā)展自然科學的新理論新技術,配合有關部門解決國民經(jīng)濟建設中綜合性的重大的科學技術問題,要側重基礎,側重提高。

此后,中國科學院提出“側重基礎,側重提高,為國民經(jīng)濟和國防建設服務”的辦院方針。

3月27日至30日,每天上午分組活動,交流工作經(jīng)驗,下午則為全體大會,由代表作大會發(fā)言。

在大會發(fā)言者中,除按慣例有一批領導發(fā)言外,引人注目地出現(xiàn)了一批科技專家,包括物理學家周培源、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景潤、生物農(nóng)學家金善寶、吉林大學教授唐敖慶、大慶總地質師閔豫、冶金部鋼鐵研究院物理室主任陳篪、第七機械工業(yè)部第五研究院孫家棟、成都工具研究所工程師黃潼年等。

3月30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昌在全體會議上發(fā)言,介紹中國科學院貫徹中央關于“科學院要整頓,要把科學研究搞上去”指示的情況和經(jīng)驗。

1978年3月31日下午,全國科學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式和授獎儀式,大會表彰了862個先進集體、1192名先進科技工作者和7675項優(yōu)秀科研成果。

大會閉幕前,宣讀了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書面講話《科學的春天》。這篇講話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播音員虹云代讀。

女播音員聲音抑揚頓挫,飽含深情,擲地有聲的念道:

我的這個發(fā)言,與其說是一個老科學工作者的心聲,毋寧說是對一部巨著的期望。這部偉大的歷史巨著,正待我們?nèi)w科學工作者和全國各族人民來共同努力,繼續(xù)創(chuàng)造。它不是寫在有限的紙上,而是寫在無限的宇宙之間。

……

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

會場上頓時響起一陣陣春雷般的掌聲,掌聲經(jīng)久不息。

《科學的春天》成為全國科學大會上的亮點之一,也成為許多科學家終生難忘的記憶。

在全國科學大會召開期間,大會秘書處先后收到各地區(qū)、各部門向大會獻禮的科技成果1319項,收到賀電、賀信、建議、其他來信共2萬多件。

這次大會是中國科技發(fā)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盛會。

核物理專家高潮后來回憶說:

開了科技大會,回來就發(fā)現(xiàn)研究所的氣氛非常熱烈。解放了!解放了!我們組織“科技苦戰(zhàn)能過關”,大家從早到晚干活,好像都不知道累一樣。解放的不僅是人,還有智慧!

會后,全國上下奮起直追、爭分奪秒,大家發(fā)誓“學習陳景潤,為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攀登科學高峰”,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

當時有的科研人員周日也不休息,陪來北京的親戚逛半天頤和園,還為“浪費”半天時間心疼得流下眼淚。

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后,科技報紙和科普版面增加,有的地方科技報的發(fā)行量甚至超過了百萬份。

科學家一夜之間成為最美好的理想、最時髦的職業(yè)。孩子在被問到“長大后做什么時”,都會鏗鏘有力地回答:“長大要當科學家!”當時報紙說的完美男人都是科學家、工程師。一時間,城市的女孩子都要找科技人員當丈夫。陳景潤就收到了從全國各地寄來的近千封情書。

全國科學大會的勝利召開,解放了知識分子,促進了中國的科學技術大發(fā)展。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的科學事業(yè)一日千里,帶領中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蓬勃發(fā)展起來。

組織制定科技規(guī)劃綱要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國科學大會上,與會代表熱烈地討論《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規(guī)劃綱要(草案)》。最終,這個8年規(guī)劃草案在大會上獲得順利通過。

全國科學大會帶來了科學發(fā)展的春天,科學規(guī)劃的制訂則為這個春天播下了希望的種子。制訂科學規(guī)劃,是全國科學大會的重要任務之一。

1977年1月,中央派方毅到中國科學院主持工作,重新建立黨的領導機構。

1977年3月,中國科學院理論組連續(xù)在報刊上發(fā)表了文章,重新肯定了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后來,中國科學院又通過學習《論十大關系》,紀念《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問題》和《在中國共產(chǎn)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發(fā)表20周年等活動,使“科技人員獲得了第二次解放”。

1977年5月12日,鄧小平召見方毅和李昌,就科學和教育問題作了談話。

鄧小平強調:

我們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fā)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行現(xiàn)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5月30日,中央政治局和國務院聯(lián)合召開會議,聽取方毅、李昌和武衡匯報科學院的工作。這次會議強調科學實驗是三大運動的重要方面,對科學技術,一要普及,二要提高。會議還決定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由中國科學院和國防科委負責籌備。

1977年6月22日至7月7日,根據(jù)鄧小平的指示和中央會議的精神,方毅主持召開了中國科學院長遠規(guī)劃座談會,率先開始制定本院戰(zhàn)略規(guī)劃及各學科3年和8年計劃。

這次會議實際上是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到會的不僅包括科學院所屬各單位,還有有關部委以及各省、市、自治區(qū)科技部門的干部和科學家。

會議傳達了中央關于科技政策的最新精神,回顧了新中國科技發(fā)展歷程。

方毅指出:

中國在一些重要的新技術領域拉大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基礎理論研究的許多領域處于停頓狀態(tài);國民經(jīng)濟與國防建設中的許多重大科技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科技隊伍“青黃不接”;科研設備和實驗手段相當落后;學風被破壞。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盡快把科研工作搞上去,會議討論了《1978年至1985年中國科學院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草案)》。草案提出包括分子生物學在內(nèi)的5個重點科研項目和3項重大科學實驗工程,即高能加速器、重離子加速器和大型受控熱核反應實驗裝置。

為了恢復科研工作秩序,決定采取一些重大措施:

1、建立黨委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

2、重新建立研究所學術委員會;

3、各單位設置一名專管后勤工作的副所長;

4、科協(xié)和各專門學會要逐步恢復;

5、加強各所的研究室,選擇具有一定條件的科技人員任室主任和課題組長;

6、建立各類人員的考核制度;

7、通過試點招收和培養(yǎng)研究生;

8、對學非所用、安排不當?shù)目萍既藛T,要逐步予以調整;

9、對受審查未作出結論的人員盡快作出結論,結論不當?shù)挠枰詮筒楦恼?/p>

10、保證科技人員每周六分之五的業(yè)務工作時間。

會議還專門論述了加強基礎理論科學研究的觀點。強調:

用辯證唯物主義指導科學研究,認真貫徹“百家爭鳴”的方針;科學研究要走在生產(chǎn)建設的前面;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近期需要和長遠需要的研究工作,要統(tǒng)籌兼顧;在偉大的科學實驗群眾運動中,專業(yè)科技隊伍應當起骨干作用;黨的領導干部要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同時熱心科學,熟悉業(yè)務,成為內(nèi)行。

搞科學發(fā)展規(guī)劃是鄧小平一直贊同的。

8月,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說:

過去國家科委搞了1956年到1967年的十二年科學發(fā)展規(guī)劃,這個規(guī)劃到1962年就基本完成了,后來又搞了十年規(guī)劃。我總覺得科學、教育目前的狀況不行,需要有一個機構,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調度,統(tǒng)一安排,統(tǒng)一指導協(xié)作。

8月中下旬,中國科學院召開了連續(xù)10天的各部委科技規(guī)劃座談會。

1977年9月27日至10月31日,中國科學院主持召開了全國基礎科學學科規(guī)劃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中央有關部、委,各省、市、自治區(qū)科技部門共220個單位1200多名代表。

會議分別就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等六大基礎學科和各分支學科制定了規(guī)劃,然后提出了《全國基礎科學規(guī)劃綱要(草案)》。

規(guī)劃綱要提出的分階段的奮斗目標是:

從現(xiàn)在起,在三五年內(nèi),科學院和高等學校要初步建立起基礎學科研究體系,繼續(xù)發(fā)展一些學科某些方面的優(yōu)秀成績和領先地位,扎扎實實地全面地向著趕超世界先進的科學水平進軍。

在8年內(nèi),要建成學科門類齊全,中央和地方互相配合,擁有一批現(xiàn)代化實驗室的基礎學科研究體系,全面展開各學科的研究工作,在一些學科的某些領域接近和趕上世界先進科學水平,在基礎學科的更多方面作出優(yōu)秀成績和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到20世紀末,基礎科學各分支學科要大部分或絕大部分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有相當部分趕上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個別學科要居于領先地位。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于1979年1月批準了這個規(guī)劃,并在批語中指出:

四個現(xiàn)代化的關鍵在于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基礎科學是整個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基礎,不論從當前還是從長遠考慮,不搞基礎科學研究是不行的。

1978年10月,中共中央正式轉發(fā)《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簡稱《8年規(guī)劃綱要》。

“綱要“包括前言、奮斗目標、重點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科學研究隊伍和機構、具體措施、關于規(guī)劃的執(zhí)行和檢查等幾個部分,確定了8個重點發(fā)展領域和108個重點研究項目。

“綱要“提出了“全面安排,突出重點”的方針。

“綱要“提出我國科學技術工作的8年奮斗目標是:

部分重要的科學技術領域接近或達到20世紀70年代的世界先進水平;專業(yè)科學研究人員達到80萬人;擁有一批現(xiàn)代化的科學實驗基地;建成全國科學技術研究體系。

這一時期,還制定了《科學技術研究主要任務》、《基礎科學規(guī)劃》和《技術科學規(guī)劃》。

規(guī)劃實施期間,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以及“四個現(xiàn)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思想,為發(fā)展國民經(jīng)濟和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和政策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1981年11月,中共中央提出要依靠科學技術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分層次組織好科技攻關。

國家計委、經(jīng)委、科委為此組織各領域專家對《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進行了調整,并選出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形成“六五”科技攻關計劃。

為確定攻關項目,中國科學院召開了多次論證會、評議會或討論會。

1982年5月25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會議,嚴東生副院長主持會議,由計劃局、各學部及院農(nóng)業(yè)研究委員會、能源研究委員會、環(huán)境科學委員會、管理科學組共同商議,提出第一批備選重點項目。

1982年9月21日,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中共中央書記處報送《中國科學院組織科技攻關情況的報告》,確定8個方面的37個攻關項目。

經(jīng)過協(xié)調,最終確定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技術、能源開發(fā)及節(jié)能技術、資源開發(fā)與材料、電子技術及裝備、環(huán)境與生態(tài)、新技術等六個方面的26個項目作為科學院第一批重點攻關項目。其中16項列入國家攻關計劃,另10項為院級攻關計劃。

1982年11月30日,五屆人大五次會議討論并通過“六五”科技攻關計劃,將“8年科技規(guī)劃”的108個重點項目調整為38項,包括114個子課題。

攻關計劃通過后,國家主管部門分別與各主持研究單位簽訂攻關專項合同,明確各個項目的指標和主持單位的責任。中國科學院在114個子課題中參與主持的有23個,從1983年起全面開展攻關工作。

到1985年底,所有攻關項目都基本按照合同要求完成預定計劃,取得多項攻關成果,大部分在國民經(jīng)濟中得到推廣應用。

“六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的形成實施,大大促進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它是在全國科學大會召開以后,中共中央為中國科技發(fā)展做的一個規(guī)劃。

在中共中央的關懷下,中國的科技發(fā)展步入了正軌,并奔向光明的前程。

點擊獲取下一章

手機版